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经济眼 >> 正文

校园贷乱象暴露教育缺陷

http://www.newdu.com 2016/10/18 红网 赵子杰 参加讨论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高校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工作,开展主题教育,并积极探索建设和发展校园社区银行,满足学生需求。随后,银监会称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将在明年1月底完成,重点排查校园贷业务。

  应当肯定的是,作为学生的保护者和市场监管者,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并决心整治大学生贷款乱象,这是对学生负责任的体现。近年来,校园贷逐渐流行,据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显示,8.77%的大学生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小额信用贷款占比5.33%、网络贷款占比3.44%。中国一共有2400多万大学生,其中每100个大学生就有近9个在使用贷款,这不是一个小数字。

  然而,一些学生因为无力偿还贷款利息而导致的悲剧也时常见诸报端,甚至出现了女大学生“裸条”借贷、大学生被校园贷“逼死”等极端事件。一些贷款平台固然存在审核不严、低门槛诱导贷款等问题。但我们也要看到,自身消费观不正确、缺乏金融常识才是大学生贷款悲剧的根本原因,相关各方有责任加强大学生的消费观和理财等方面教育。

  首先,我国法律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涉入此类事件的大学生大都已经成年,并且他们在大部分的案例中也的确负有一定责任。出现的极端案例中,当事人贷款的目的往往不是助学,而是用于购买新款电子产品等非必要消费。在相关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事人往往“没想到”“不知道”自己的贷款利息是怎么累积成巨额欠款的。攀比心理,冲动盲目的行动,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消费时不顾长远;对利息、手续费、违约金等概念不熟悉,更使得他们在贷款时无所顾忌。

  为什么已至成年的大学生,却如此缺乏基本的消费常识和金融常识呢?相关教育的缺乏难辞其咎。高中及其以前的学校教育中,无论是理科的理化生,还是文科的政史地,都没有对金融常识进行必要的讲解。以人教版教材为例,高中政治虽然有《经济生活》这本教材,但教材中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和基本概念,而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的理财知识几乎没有。学校的教育以专业知识为主,这无可厚非,但在“素质教育”成为共识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为高考而学习,生活常识的教育同样必不可少。

  家庭理财教育方面,我们同样需要改变观念。据我调查,从小培养孩子理财意识的家庭是凤毛麟角。以压岁钱为例,据一项调查,绝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说过“我先替你保管压岁钱,以后再还你”,但真正兑现承诺的家长只有46%。中国孩子能支配的财产基本上仅限于数额极少的零花钱,大部分人直到上大学,才有了自己的银行账户和存款。父母缺乏理财教育意识,加之目前中国父母大都成长于计划经济时代,自身金融常识就不足,自然无法很好地对孩子进行相关的教育。在消费上,有的家庭却溺爱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更容易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因此孩子很难有机会对自己的收入进行长远规划。待到进入大学后,他们往往不能拥有长远眼光,自然也就谈不上理性消费了。

  由此看来,只有从教育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根治大学生贷款乱象。初中、高中阶段,正是价值观发育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学校应当推出相关课程,系统介绍金融常识,并进行适当的金融风险教育。同时,还可以发起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理财能力。家庭方面同样也有责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要大胆放手给孩子一定的理财实践机会。这方面可以学习欧美国家的教育方式,即通过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钱,开设自己的账户,并购买理财产品的方式来教会孩子基本的金融常识。银行等社会机构也可以开发青少年理财产品,鼓励青少年理财。

  面对校园贷的野蛮生长,我们不能仅仅停留着纯粹的指责抑或呼吁取缔,更应该关注反思我们的教育缺陷。校园是纯洁干净的知识胜地,但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地带。面对“外面的复杂世界”,大学生不能像温室里的脆弱花朵一样被过度保护。对大学生加强消费观和理财等方面教育,善莫大焉。

Tags:校园贷乱象暴露教育缺陷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新闻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新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