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日,市场传言央行宏观审慎评估(MPA)于今年三季度起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指标测算。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回应称,“表外理财并未正式纳入广义信贷范围”,“将进一步研究表外理财业务正式纳入广义信贷范围的时机和具体方案,引导银行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
央行的表态证实,虽然市场传闻的政策尚未正式实施,但银行表外理财业务所蕴含的一些“水面之下”的风险已经引发监管层的高度重视。其表态也释放出一个信号:压缩金融机构“监管套利”的空间,以此推动快速扩张的银行表外理财去杠杆,从“表外信贷”进一步回归至“代客资管”的本质。
最近几年,不少银行纷纷加大对资产管理、理财业务的布局力度。伴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净息差收窄成为大势所趋。在这一背景下,大力发展理财业务能够增加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在利息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进一步多元化银行的收入结构,使得银行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从这个角度看,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是银行应对挑战转型的重要方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理财业务的很大部分属于表外业务,而表外银行理财业务的特点之一是不占用银行的风险资本。基于这一特点,受到资本金约束、表内贷款规模受限的商业银行,为了达到既获得收益又不过多消耗资本的目的,有可能通过表外理财变相扩张其资产规模。数据显示,有些银行表外业务的增速甚至高于表内贷款业务。表外理财业务的过度扩张使其逐步脱离了“代客理财”的本质,而逐步异化为“表外信贷”,成为中国式“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业内人士估算,目前国内的表外理财产品总量或超过10万亿元。
实际上,表外理财资金投向为类信贷、债券等资产,与表内资金流向未有实质差别,但是一是由于表外业务不受资本金约束,二是监管层对表外业务监管程度不及表内业务,因此,一些银行尤其是一些小银行有很大冲动通过理财产品叠加高杠杆博取收益,而其风险又具有隐蔽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表外理财的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刚性兑付的特征,一旦发生风险事件,这些风险有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银监会正在研究对表外业务计提风险资本,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的银监局也正推进银行表外业务自查。笔者认为,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扩张可以被看作是现有政策下金融机构的一种监管套利行为,而央行、银监会等监管部门频频释放出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的信号,则可看作是一种压缩这种监管套利空间的行为,也符合目前去杠杆、防风险的整体宏观政策导向。
未来,若表外理财业务正式纳入广义信贷,银行必将加强对其理财业务过度加杠杆和扩张的管理;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正在逐步推进“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展,寻求进一步打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现状。在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理财业务有望回归其“资产管理”和“代客理财”的本质,走上规模适度、健康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