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双11”越来越近了,不少人提前填满了购物车,坐等“双11”的打折促销。不过“双11”也是网购投诉、诈骗的高发期。可以说是填得满的购物车,填不完的陷阱。(11月7日央广网)
“双11”越来越近,在电商平台和各路商家的提前渲染和造势之下,消费者的抢购氛围也越来越浓。然而不管是从消费者的个人经验,还是从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都可以得出一个同样的结论,那就是每年的“双11”“双12”期间,都是网购投诉、纠纷、诈骗的高发期,正所谓填得满的购物车,填不满的陷阱,消费者稍不留心,就会掉进各种“坑”里面。
尽管我们屡屡呼吁电商平台要加强对网络商家的监管,同时也呼吁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就是:事前预防要远远好于事后维权。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双11”疯狂购物的同时,避免掉进各种“坑”里,要远远好于掉进去以后再想法设法爬出来,毕竟在这个爬出来的过程中,时间、精力等等各种成本,都已经付出了,很难挽回了。
要想不掉进“坑”里,先得认识各种“坑”长什么样子。为此,很多媒体都在“双11”来临之前,对往年出现的各种购物陷阱、骗局进行梳理和展示,作为消费者,在往购物篮里添加商品的同时,抽出一点时间和精力,关注一下这些“坑”,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网购过程中的有些“坑”,完全是消费者出于贪图便宜的心理才掉进去的。比如有商家以次充好、鱼目混珠,以及先涨后降,虚假打折的问题。多数消费者眼睛只盯着打折、优惠等等关键词,却对产品的质量视而不见,等买回来才发现货不对板,甚至是完全是假冒伪劣,然后又忙着去退货,或者是吃了哑巴亏了事。监测数据显示,去年“双11”期间,743万件促销商品中有53%出现了价格先涨后降的现象,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
还有一些骗局,设计巧妙,让人防不胜防,更需要消费者提高防范心理,避免上当受骗。监测数据显示,“双11”骗局中出现最多的是退款诈骗:如果有人以网购交易存在异常或无法发货为由,发来钓鱼网站提出“退款”,那一定要注意了。因为一旦涉及到退款,就会涉及到账号、密码等等关键和敏感信息,一旦泄露,消费者的财产权益将遭受严重侵害。
尽管包括中消协在内的各级消协都会在“双11”前提醒消费者,发生消费纠纷以后要及时维权,但维权的成本往往让很多人不战而退,所以与其事后维权,不如事前预防,如果消费者能够对现在主流的消费陷阱、骗局了然于胸,做到心中有数,那么上当受骗的概率自然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