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资本寒冬以及公立医疗体制的束缚,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创业创新似乎也进入了冰冻期。
实际上,这一轮的资本寒冬始于2015年下半年,起因于国内股市的崩塌。资本开始收紧,创业企业断了资金来源,前期的疯狂烧钱模式(O2O为甚)难以为继,裁员、转型乃至解散成了初创企业的关键词。互联网医疗企业自然也难以避免。不过从行业融资总额来看,2016年前三季度已经超过2015年全年,医疗作为逆周期行业影响较小。但是,寒冬下,资金都涌向了明星企业。如平安好医生A轮融资5亿美金、春雨医生D轮融资12亿元、壹药网D轮融资10亿元等。此消彼长,创业创新企业开始减少,从当年新成立获得投资的企业数量这一创业活跃度指标来看,已是实打实的寒冬困境:2016年1-8月只有20家互联网医疗新创企业获得融资,而2014年、2015年全年分别是178家和144家。
互联网医疗前五年的发展是靠资本驱动,不考虑盈利变现,只求冲击流量。资本寒冬下,大部分初创企业断了后续资金,而消费者的付费习惯还没有建立(以网络视频行业类比,从2004年开始发展,到2015年才开启付费时代),国家医保作为最大的单一医疗支付方更是一时难以对接支付。另一方面,公立医疗体制的束缚是医疗服务领域投资的核心困难,目前80%的医疗服务仍在公立医疗体系里,“体制内医生-国家医保-公立医院”的三重锁定使得互联网医疗能提供的服务更多被戏称为“医院围墙外”的轻医疗,进一步挖掘服务付费的难度很大。
自2011年春雨医生成立以来,互联网医疗正好走过了五年时间(虽然从更宽松的定义来讲,2000年丁香园成立即可算作互联网医疗的起点。但从概念认知度和资本不断涌入的时间来看,2011年更被认定为“互联网医疗元年”)。而在这五年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可总结为一句话——连接医疗的一切。连接后相伴随而来的是流量的快速增长和十亿美金估值独角兽企业的出现。平安好医生、微医、春雨医生等估值都已超过10亿美金,率先成为互联网医疗巨头企业。
互联网医疗的新机会在哪儿?分级诊疗和针对B端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在资本寒冬、体制束缚、独角兽夹击的背景下或将成为新的突破口。分级诊疗是2016年国家顶层设计的新医改突破口,也成为互联网医疗创新聚焦点。人工智能,也在2016年由Deep Mind(开发出战胜李世石的围棋算法AlphaGo的公司)进军医疗影像诊断而成为互联网医疗资本和技术界的宠儿。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应用必然也会是在分级诊疗的环境下,提高基层医疗诊断水平的方向上获得突破。针对B端的SaaS因为是给B端企业提供提高效率和其他附加价值服务,直接向企业客户收费,故而在资本寒冬环境下,格外吸引资本注意。
我们对互联网医疗未来持坚定乐观态度,认为其未来5-10年会是一个线上线下不断融合、商业健康险不断壮大进而整合医疗服务的过程。
如果将2011年-2015年这第一个五年看作是“连接的医疗”,那么2016-2020年第二个五年则会是”整合的医疗”。这一阶段,互联网医疗将深入打开医院围墙,融合线上线下医疗服务,重塑诊疗流程,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配合国家的分级诊疗政策,基层患者将获得更优质的本地化医疗服务。
2020年以后呢?可见的一个趋势是商业医疗保险的崛起(乐观估算2020年规模可达1万亿元)。届时,多年国家医保单一医疗支付方将转变为多层次多医疗支付方,而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控费需求,保险将与互联网医疗发生深度整合,从而达到“可控的医疗”。目前的互联网医疗两大巨头,平安好医生和微医都已经提前布局保险,分别提出HMO和ACO的整合式医疗保险模式。
(本文作者为联基金投资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