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抓手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去产能”,即减少过剩的产能,包括清理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的产生本来就不是纯粹市场经济的结果,而是掺杂了政府干预的结果,因此处置僵尸企业必须借助市场和政府“两只手”。
在清理僵尸企业的过程中,如果完全依靠各个地方政府和企业按照“自觉自愿”的原则进行,或者“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就会出现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这会导致地方政府之间陷入去产能的“囚徒困境”。给定某个行业的总需求不变,如果别的企业少生产一些,本企业就可以多生产一些;如果别的地区都在去产能,本地区就可以增加一些产能。因此,如果没有任何宏观调控压力,每个地区和企业都希望别人努力去产能,然后自己“坐山观虎斗”,甚至悄悄地增加产能,从而增加产出和利润。这样,去产能最终就会变成一种囚徒困境——每个地区和企业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每个企业都不想去产能,反而可能扩大产能,最终导致更严重的产能过剩。
其次,这会导致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在一些行业,譬如钢铁、煤炭业,产能波动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去产能,就是因为心存侥幸。如果这次保存了产能,同时竞争对手减少了产能,那么熬过了这次周期性调整,等到行情好的时候就可以占领更多市场和获得更多回报。
综上所述,在经济转型时期,僵尸企业的产生具有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因此处置僵尸企业必须以市场手段为基础,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具体来说,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政府和企业通力合作,对过剩产能进行摸底。去产能不是去掉所有产能,而是去掉过剩的产能。一种有效的产业政策,首先要求政府和企业合作,对所有行业的有效产能进行推测,并估算出每个行业的过剩产能。这是从宏观上推进去产能政策的有效前提和决策基础。
第二,各省份公开一个去产能的任务表。在政企互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中央和各省份根据具体情况,协商一个去产能的任务表,规定在什么行业什么时候实现多少去产能的目标,并且由中央统一公布。这种公开承诺的做法可以有效地遏制地方的机会主义行为,防止侥幸心理。
第三,对僵尸企业分类处置。造成僵尸企业的原因有很多,有周期性的外部需求冲击,也有地方的政企合谋,还有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银行的软预算约束。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僵尸企业类型也不同,因此必须分类处置。有的可以被收购重组;有的应该尽快破产清算。地方政府应该尽量推动僵尸企业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来分类处置。政府可以在必要时为市场化的兼并重组提供一次性的补贴,但绝不能采取“拉郎配”的方式。
第四,逐步规范各类补贴和优惠贷款。政府和银行的软预算约束是导致僵尸企业产生的直接原因。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从部委到政府,各类行政补贴名目繁多,甚至出现重复补贴和反向补贴,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财政资源,而且容易滋生腐败。因此应该由中央出面,对所有的政府补贴进行一次大清理。银行的优惠贷款也需要规范,防止违反财务纪律和经济原则的“照顾”,防止银行和企业之间进行违规的利益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