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城市渐渐“变老”的格局中,羁绊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何止护理人员紧缺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孟子所勾勒的社会美好图景,然而,在银发浪潮滚滚来袭的今天,这一美好愿景对许多人来说,依然难以企及。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养老服务的问题再次得到关注。据相关部门统计,广州专业养老护理员缺口达15%,不少养老机构不得不靠实习生填补专业养老护理员的空缺。近日广州发文要求,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一线护理员实施最低薪酬制度,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薪酬(不含加班费)宜不低于当年度广州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
不独广州,放眼全国,养老服务人才都非常稀缺。随着“4-2-1”家庭渐进养老阶段,中国正加速迈入老龄化社会,而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社会化养老服务重任在肩,且日愈沉重。据民政部预计,到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16亿,到2020年,全国将有超过4200万名失能老人。与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100万,其中,经过专业训练、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更是不足10%。
一边是越来越多失能老人需要护理,一边是养老机构护理员缺口不断扩大,该拿什么来缝补这个巨大缺口?
用“经济杠杆”来缝补。广州祭出“经济杠杆”,提高一线护理员薪酬,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护理员短缺。长期以来,正是由于护理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劳动强度又较大,才造成人员流失量大,影响着行业的稳定性。但需要警惕的是,要避免将提高护理薪酬变成“从老人身上拔毛”,直接将提薪压力转嫁到老人及其家属身上。 这方面,政府须进一步做好制度安排。
通过提高职业价值认同来缝补。造成养老机构“护工荒”的另一个原因,是养老护理员这一职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在一些人的意识里,养老护理就是给老人“端屎端尿”的职业,这种职业偏见甚至是歧视,给养老护理员造成莫大的心理负担。因此,必须从社会文化层面摒弃这种狭隘认识,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导向,让作为社会养老中坚力量的护理员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尊重,真正将专业护理员视为“专业人士”,以提高职业吸引力。
通过拓宽职业前景来缝补。养老服务行业之所以一直缺乏年轻的新鲜血液的注入,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黯淡的职业前景,逼仄的职业上升通道,令年轻人望而却步。笔者认为,可以将养老护理员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养,并辅之以完善的政策补贴扶持,搭建起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让养老护理员成为人们求职择业的“香饽饽”。
事实上,在城市渐渐“变老”的格局中,羁绊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何止护理人员紧缺?养老机构“野蛮生长”、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老人意外伤亡事故频发……这些无一不拷问着政府和社会:面对我们都终将老去的宿命,夕阳还能否无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