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被寄望破600亿的2016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最终止步在457.12亿元,略显狼狈地超越了2015年的441亿总票房,2016年票房增速狂跌9成,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同比增长3.73%;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3.72亿,同比增长8.89%;国产电影票房为266.63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8.33%。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38.25亿元,同比增长38.09%。(青年报1月4日)
尽管2016年总票房在2015年的基础上仍保持了近4%的增长,但增幅较上年是明显的倒退,去年相比前年增速的40%狂跌超9成。全年十二个月里有七个月票房同比倒退,衰退幅度最大的9月同比暴跌33%。
中国电影市场自2010年迈入百亿票房时代以来,已连续5年保持30%的增幅,2015年的440.69亿元比2014年的296亿元,涨幅近50%。去年年初,中国电影票房定下的是600亿元目标。但纵观全年电影市场,精品不多、乱象不少,即便有5部超过10亿元票房的国产电影,可在品质上却大大输于上年,5部“10亿票房电影”,豆瓣平均分只有5.9分,除《湄公河行动》获8.1高分外,有3部未及合格线。
从春节档票房再创新高,国庆档多部“黑马”影片“逆袭”,到年底《我不是潘金莲》、《罗曼蒂克消亡史》、《长城》的热映,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上大银幕;加上国家出台调控政策,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引导规范演员片酬等诸多举措,可以说国产电影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票房高增长后,开始逐步理性回归“提质增效”,实现产能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现在一年拍摄几百部国产片,高品质的屈指可数,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近期观看《血战钢锯岭》、《萨利机长》两部美国大片,不要说内容的精彩和制作的精细,就说放映结束后,观众自发鼓掌,还沉浸在影片的情节中久久不愿离座的情景,这种只有在电影节放映奥斯卡得奖影片才会出现的盛况,让人不得不佩服美国电影的选题、讲故事,编导演和制作质量是一流的,即便是放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空难题材的影片,也拍摄的如此精到和有质感深度,让观者难以忘怀,由此博得观众广泛传播,赢得良好口碑。国产电影精品供给不足,品质内容不过硬,口碑一直提高不上去,观众自然不买单。
面对去年457亿的总票房,不必遗憾,需要的是好好总结和认真反思,努力的去泡沫,国产电影产业要长足发展,一定要在内容和制作上很下功夫。导演李安在今年年中“中国电影票房超越北美”的论坛上提出:“拜托大家好好把握这个黄金时代,不要浮躁。电影需要自然、健康、多样性地发展,不要一下子泡沫化。”由此可见,中国影片票房要承载文化担当,留得住观众,唯有沉潜下来坚守艺术初心,认真较真,“板凳坐得十年冷”,克服浮躁顽疾,避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在本土原创和提升艺术品质上崇德尚艺,奋起直追,才是基本的途径和目标,才能保持口碑和票房一起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