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经济眼 >> 正文

是否“举全省之力”建设省会应因地制宜

http://www.newdu.com 2017/2/16 红网 黄帅 参加讨论

  最容易引发舆论场沸腾的话题之一便是地域差异,而所谓的地域间的偏见有历史文化的原因,也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协调有关。最近,在山东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官方提出“举全省之力实施‘省会战略’”的政策建议,呼吁全省在政策、规划、土地等方面给予济南更多支持,便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谁不愿说自己家乡好”,济南人和受惠于济南发展的周边地区的居民当然会力挺这个“省会战略”。从现实因素考虑,济南虽为山东省会,但GDP总量不及青岛、烟台,在2016年的经济总量为6536亿元,青岛则突破了万亿大关,高达10100亿元。在年人均GDP上,东营以192009元领跑山东全省,济南则以92577元仅位居省内第六。从经济数据上看,济南要做山东省的“领头羊”,实在是差强人意。

  而在基础设施、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亟待提高,济南人则有更深切的感受。济南城区北为黄河,南有群山,西面紧靠与德州的市界,只能向东面拓展城区。由此逐步形成的长条形城市结构,往往会带来东西方向的交通运输的压力,主干道的拥堵现象频频出现。而在不少省会城市已有多条地铁运营的时候,济南才刚刚开建地铁,而济南最引以为傲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相比杭州、南京等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资源所带来的旅游经济和文化品牌效益也并不出色。

  省会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容小视,而山东省内的区域格局,却不是以济南“一家独大”的。在胶东半岛,青岛对烟台、威海的辐射效应明显,济南则对山东省中部和西部的城市的带动效应更显著。

  从经济和发展现实情况考虑,“举全省之力”只是一个修辞的说法,并不是说只发展济南而放弃其他城市,而是要聚合资源和政策优势,让济南进一步“做大做强”。如此做法,符合济南市情,也符合山东省情,对省内城市发展是一个双赢互利的事情。但这一思路并不值得在全国普遍推广,因为适合山东的,未必适合其他省区,这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

  中国各省区内的城市依区位特征可分为“中心型”和“双头型”两类。如武汉市之于湖北省、贵阳市之于贵州省、西安市之于陕西省,则是省会扮演了该省区位、经济中心的角色。而“双头型”结构的省区,则有两个发展水平不相上下的城市,往往形成双中心的结构,如沈阳和大连之于辽宁省、福州和厦门之于福建省、广州和深圳之于广东省,在直辖前的重庆和成都之于四川省等等。当然,济南和青岛在山东省内也是如此。

  “举全省之力”建设省会的模式,适合省会发展相对“弱势”的情况,如山东、辽宁、福建等省,皆可仿照此例。这有利于消减地域间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矛盾,统筹该省各地共同发展。但对于“中心型”的省会,则不适宜这种模式,这只能让其“一家独大”的现状愈发严重,实际上是在压缩地方城市的发展空间。

  以武汉为例,其GDP占据了湖北全省的三成以上,从2016年的经济数据来看,武汉GDP高达32297.91亿元,高居省内榜首,而第二名的宜昌为3709.36亿元,武汉的经济规模与排名其后的宜昌、襄阳、荆州、黄冈加起来差不多,对于如此悬殊的差距,将省会优势转化为全省各地受惠的模式才是正道。

  说到底,是不是要“举全省之力”建设省会,不是拍脑袋的简单过程,应通过充分调研、研究,结合本地、本省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对策。

Tags:是否“举全省之力”建设省会应因地制宜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新闻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新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