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购物时,往往带有“纯绿色”“鲜榨”“无污染”等字样的食品很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殊不知,这种营销方式今后将会被定性为食品安全欺诈。(2月17日《经济日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有着“无污染”“纯天然”“纯绿色”等词汇修饰的食品,无疑这些“纯+”“自然”“干净”的字眼吸引着消费者的注意,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于这里面少了各种药剂的催化,更加注重了食品本身的原汁原味,食品本身是不是真如此,还有待质检部门对此验证,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打假曝光,也不得不佐证出这些“美丽词汇”背后存在的安全陷阱。
是什么让原本这些可以加诸食品上的“好词汇”走了样,让人们以为真的得到了干净的食品变了质,毋庸置疑,是部分商人利益熏心作祟的恶果罢了。肆意夸大宣传,以次充好,即便是抓住了消费者需求的卖点,也过不了食品质量那到关口。
现如今的这些纯、自然、干净的字眼逐渐出现泛滥化的趋势,价位也因此节节攀升,虽然包装、广告更加有“品味”了,而“质量”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提升。由此可见,商家虽富了自己的口袋,却也把这些“美丽词汇”用坏了,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欺诈行为,该加以遏制。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将这些用在食品上的好词汇进行了约束,这不仅在为商家经营行为立规范、明责任;也在导正消费者对那些“纯天然”“无污染”“纯自然”等食品的正确认知,谨防进入消费者设下的安全陷阱。
应该看到人们对于“纯+”“自然”“干净”食品的推崇,源于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而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前食品安全的现状令人堪忧。一般人区分食品质量的高低,要通过价位,更要直接通过这些“美丽词汇”字眼的判断。然而这些被高定位的食品质量到底怎样,也只有质检部门才能给出正确答案,或许名副其实、或许是滥竽充数,只不过在泛化的市场里面,想来这些“好头衔”,更多的会成为营销的手段吧。
有了规范食品安全行为的规矩,想必通过从严执法,可以净化所存在的不法行为,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放心的食品。其实,只要商家多在提升食品质量上下功夫,监管部门严格把好质量关、安全关,即使没有那些“美丽词汇”的修饰,也能获得人们的认同,关键要看初衷是在为了利益而糊弄消费者;还是为了消费者而获得收益,谁先谁后,所经营的食品就会造就出不一样的质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