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总和,教育和健康投资是两种主要的人力资本形成方式。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贡献。一是通过教育、健康投资积累人力资本,可以提高劳动力质量,促进经济增长。相对于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益要大得多。二是保证物质资本高效运作,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高技术含量的物质资本只有与高技能的劳动力相匹配,才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三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可以大大加快新技术研发及应用的速度,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人力资本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在当前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提高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较大的政策操作空间。在教育投资方面,我国在2012年达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但这一比例仍低于7%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约9%的水平。当前,我国教育投资收益率偏低,教育高成本、高投入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并存。我国教育资源在地区、城乡之间的分布不够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健康投入方面,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仍然远低于发达国家,由环境污染等引起的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此外,受财政分权体制影响,我国教育和健康的公共投入都存在地区和城乡之间不均衡的问题,导致收入差距加大和区域城乡发展失衡。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应进一步加大在教育和健康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优化生态环境,改善人民健康状况,提高我国人力资本水平,推动经济增长。
以人才红利代替人口红利,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劳动力数量多且成本低,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这就需要加强教育和健康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形成人才红利,助推我国产业迈向由知识和科技支撑的高附加值发展阶段。
以人力资本投资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个重要增长动力源。我国城镇化只有牢牢坚持以人为核心,才能开辟广阔发展空间,实现城乡统筹、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此,应注重提升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人力资本质量,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城市人力资本与农村人力资本相融合,发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带动作用,充分释放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
加大对落后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倾斜力度,实现脱贫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大力改善民生,与过去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矛盾加剧、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告别。加大对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扶贫脱贫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较大,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和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城镇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城乡和区域之间在人力资本水平和积累阶段上都存在明显差别。当前,农民工市民化和扶贫脱贫都在扎实推进。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升落后地区群众的生产能力,从而实现脱贫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