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大中心城市,率先转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轨道。自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和上海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党员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使创新转型发展实现关键突破。
在阵痛中稳步推动经济结构和质量效益提升。上海较早提出不再简单追求经济总量与速度,坚决实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先导向。近五年是上海经济转型的阵痛期,自2011年以来上海经济增速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至2016年经济增速回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在这五年中,也是上海创新转型的关键期,切实把创新驱动放在首位,做好“减法和加法”助推经济转型。“减法”是指减少经济增长对重化工业、房地产业、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拉动的依赖。“加法”是指培育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四新”经济异军突起。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北斗导航、3D打印和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15年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8.3亿元,增长12.7%。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加速成长,电子商务交易额连续几年实现20%以上增长,智能家居、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
在改革中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正式批复《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这对上海创新驱动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上海市委举全市之力,紧锣密鼓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破除体制障碍。2015年5月,上海市委第十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科技创新“22条”),作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纲领性文件。随后又陆续出台了人才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国企创新、加大财政投入、政策专项联动统筹、众创空间、开放合作等9个配套文件,形成了“1+9”政策体系。这些创新政策效果已初现,2015年,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与高新技术企税收减免额等合计269.7亿元,同比增加37.2%,增幅比例远超历年。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下,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海事大学成功试点“先投后奖”和“先奖后投”的成果转化路径。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全校知识产权许可数量与2014年相比增长231%、知识产权转让增长近2倍、技术转让及许可年收入增长420%。另一方面,围绕科技创新落实推进一批重大战略项目。近年来上海市以建设张江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平台,推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跟踪推进了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平台、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等4个大科学装置落地;推动清华大学在张江设立清华-上海创新中心,争取北大、复旦、上海交大更多的创新资源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在张江集聚。先后布局了量子通信、太赫兹技术、干细胞等一批国际领先项目。国产大型医疗设备示范应用已完成相关仪器的原型开发,其中9项已获得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器械注册证书,7项为国产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或/和首台临床试用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开放中深化自贸区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上海创新转型发展的另一重要核心内容。五年来,上海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创新,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平台,全方位深层次挖掘制度性红利。一方面,扩大开放深入推进自贸区建设,切实推进“四大制度创新”,即投资管理制度创新、贸易监管制度创新、金融制度创新和监管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引领上海经济转型升级。例如,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先后分两批实施了54项开放措施,累计已有约1800个项目落地。在金融创新领域,截至2016年9月末,上海有47家金融机构直接接入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共开立近6万个自由贸易账户,累计办理跨境本外币结算折合人民币8.4万亿元。另一方面发挥“双自”联动优势,以制度创新和开放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上海出台了“双自联动”18条建议,实现创新政策叠加。在“双自联动”的驱动效应下,上海自贸区张江片区创新驱动成绩显现。2016年1-12月,张江高新区核心园实现经营总收入达6500亿元,同比增长9%;完成税收收入321.13亿元,同比增长25.3%;吸引内资注册资本532.55亿元,同比增长67.8%。(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