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深交所2017年会员大会上强调,要充分认识“证券交易所的国家属性”,“各国交易所都是国家利益、国民利益的载体”。笔者认为,这是把早就该说却一直没有说的话说了出来。认知证券交易所的国家属性,把证券交易所日常工作与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统一起来,对于齐心协力发展壮大资本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刘士余认为,证券交易所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平台,“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居民财富、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信心信任,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体系的安全运行”。目前,我国除了有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还有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新三板),各地也举办了地方性股权交易中心。这些交易场所都在不同层级上承担着国家使命,不能将其简单化为买卖金融产品的平台。要把社会信用、国家信用、金融稳定放在突出位置,让老百姓信任,让外界尊重。
笔者2016年4月25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提到,“中国股市的制度建设和整体发展环境存在诸多‘短板’,必须站在国家利益高度和国家安全高度考虑股市发展问题,否则,中国股市就无法突破当前发展瓶颈,无法获得独立定价权”(见新华网2016年4月25日)。证券交易所作为一线监管者,首当其冲要把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和经济金融利益放在首位。
长期以来,不少的证券期货从业者、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认为,交易所就是用来发行交易股票,买卖金融产品的场所,而没有认识到交易所具有“国家属性”。不少人认为,企业在哪个交易所上市都是一样的,在哪里上市是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完整的。任何一家公司,只要它选择在一家交易所上市,就必然会与这个交易所驻在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形成某种联系,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证券交易所,都同时具有满足市场需求和服务国家利益的双重属性。
从本质上说,证券交易所都是为驻在国的国家利益、国民利益服务的,它的存在和运行必须符合这个国家的整体发展利益。如果一个交易所的高级管理人员、管理班子,没有国家情怀和时代担当,不讲政治,那么,这个交易所服务国家战略、支持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大方向就会出现偏差。因此,下一阶段对交易所的治理,要毫不犹豫的讲政治、讲大局。
刘士余强调证券交易所的国家属性,与阐释其一线监督管理职责紧密相关。作为国家利益的承担者,身处监管第一线的交易所,要依法担负“全方位监管”职责。交易所全方位、全链条的监管职责,是《证券法》明确规定的,不是经证监会授予才有的,不是证监会指挥你干什么你才干什么。交易所履行一线监管职责,就是在做自己的“法定主业”。
交易所的监管具有广泛性、多样性,更要强调有效性。它不但要对上市公司等交易所会员进行监管,而且要对所有的“入场者”进行监管,既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合格境外投资者等,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甚至包括所有市场参与者背后的股东。任何“入场者”,都要依法依规参与市场活动,交易所要装上“火眼金睛”和“透视镜”“显微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及时公告情况。
从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发挥得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发现和惩处内幕交易、价格操纵行为,让丧失上市条件的公司退市,还做得很不够。
当然,交易所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时,也还受到种种牵制,需要完善配套制度,让交易所权威强起来。从交易所自身来说,要主动强化一线监管意识,要敢于亮剑,捍卫法定监管权威,运用自身规则的灵活性,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坚决打击、绝不手软。近期,需要加强依法强制退市的执行力。
交易所还要把“监管经”和“发展经”同时念好,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支持企业改革发展,支持科技创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步推进双向开放,通过交易设施互通、产品互挂、技术合作和参股合资等多种方式,深化与全球主要交易场所的联系,逐步形成交易所的全球布局。
交易所也要加强体制创新,吸引政治性、专业性都很强的人才进来,这样才能站好岗、履好职,使资本市场这项事业发展壮大,获得人民肯定和外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