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
金融去杠杆是“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一环,实质是要避免资金空转套利,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去年以来,加强金融监管的政策措施不断,各类金融机构的影子信贷产品和杠杆机制成为监管的重点。从表面看,金融监管加强的背景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风险和问题;从深层次看,是利率市场化和大资管环境下金融机构监管套利和监管部门博弈的必然结果。金融监管的加强将使市场利率保持在高位。预计央行今年不会提高基准利率,但监管加强会推高债券收益率和理财产品利率,也会推高企业和政府部门在债券市场融资的成本。所以,金融监管的加强将是一个统筹实施、协调渐进的过程,也将是今年货币和信贷条件收紧的最重要推手。
王汉锋:
近期A股表现较弱,金融监管加强、金融去杠杆的强化是重要原因,部分高估值、概念股受到了挤压。受市场持续的金融去杠杆和监管加强带来的流动性收紧影响,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突破3%,达到近两年来的高点。与此同时,国际上的再通胀交易受中美两大经济体货币周期趋紧的影响,也有暂歇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A股在延续“去伪存真”的趋势,盈利质量、确定性和价值成为短线超额收益的主导因素,并且这样的趋势仍将延续一段时间,这对A股来说并非坏事。
皮海洲:
“险资举牌概念股”一度给市场带来良好的赚钱效应,但保险业从严监管的大局不会改变。首先,对保险业以及保险资金从严监管,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险资的恶意举牌是对实体经济的一种破坏。其次,对保险业以及保险资金从严监管,既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是保险业自身规范发展的需要。此外,对保险业以及保险资金从严监管,也是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比如,险资在资本市场的举牌,作为“友好投资人”当然是受欢迎的,但如果是“野蛮人”,虽然短线可以达到刺激股价上涨的效果,但从中长线来说,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而且如果放任险资在股市里快进快出,进行短线投机炒作,只会让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王一鸣:
近日,针对炒作次新股和快进快出手法等恶性操纵市场行为,证监会部署了2017年专项执法行动第二批案件。从监管层表态可知,对此类涉嫌操纵市场的严查,应成为交易所加强其一线监管职能的开始。眼下,沪深交易所在中国证券监管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已更为清晰和明确,即“不仅是法定的证券交易场所,而且是法定的监管机构”。在注册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监管重心下放,可以让交易所履行《证券法》赋予的“一线监管”的法定职责,包括对公司上市、退市和并购重组的实质性监管。与此同时,监管分权、放权后,证监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推进制度创新与变革,从而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沈建光: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政策已经由稳增长向防风险转变,特别是货币政策,出现明显的收紧势头。体现在:一是价格方面,今年央行多次运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提高SLF、MLF等政策利率;二是数量方面,3月表内信贷数据比2月有所下滑。一季度经济数据明显向好,预计决策层会有更大的决心将政策重点转向防风险,这也使得未来收紧的政策态势更加清晰。短期内,经济增长由于前期项目开工仍然保持较高增长的背景下有所支撑,但在政策偏紧背景下,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呈现前高后低的整体趋势,一季度经济或许是全年的高点,下半年经济有所回落,全年GDP增速或略高于6.5%。
谢亚轩:
境外机构3月单月增持人民币债券151.3亿元,由前两个月的减持状态重新回归增持状态,人民币债券对境外机构的吸引力毋庸置疑。境外机构重返增持背后,主要反映的是人民币债券较高的配置价值以及我国债市开放政策效应的不断发酵。首先,全球“再通胀”逻辑逐步降温,人民币债券高收益优势凸显;其次,离岸与在岸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趋稳;再次,CNH HIBOR回稳有利于境外机构在离岸市场融入人民币资金购入在岸人民币债券;最后,近期我国债市开放利好不断,未来数年债市开放政策将可能为我国债券市场带来年均超10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流入。
陆娅楠:
4月,中国高铁迎来第一次跨省调价,东南沿海高铁的车票价格不再实行“一刀切”。从短期看,价格调节有利于客流与运力的再平衡,提升铁路企业的运输效率。从长期看,运价灵活可以提高铁路对市场的敏感度,加快铁路总公司融入市场的步伐。另一方面,价格改革可以使铁路行业的收入预期与经营环境有所改善,提高铁路行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从而让高铁的运营开发模式更多元,让行业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与活力,最终造福百姓出行。当然,和所有行业的改革一样,价格改革可以一马当先,却难以包打天下。铁路走向市场,就得打出一套符合市场规律的组合拳,除了价格改革,还需要更多的改革实招、妙招相配套,才能实现亲民、便民、利民的终极目标。
张宏伟:
行政区“撤县设市”或“县改区”有利于精简机构,合理配置地区经济、社会资源,提升核心区规划建设和整体管理水平。但“撤县(县级市)建区”“撤县设市”之后带来的诸多问题,也值得关注。首先,在“撤县设市”过程中,需警惕“土地财政”阴谋,如今一些县动辄就是“举全县之力”撤县设市,政府目光所及之处,仍是农民的土地变现的“钱景”。其次,地方政府在做“撤县设市”调整之前,应充分考虑到行政区的调整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关系,维系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防止市场过热的现象。第三,大规模的“造城”有可能导致“空城”现象,政府在“撤县设市”规划新区时,应做到产业先行,切实做到“产城融合”,最终形成产业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