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跨国企业善于“拌沙拉”,料是你的,酱是我的,配比可能有千万种,可只有搅拌均匀才受欢迎
出去采访,听一位老板这么感慨,“老外太鸡贼了,饭桌上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并购合同里却给你埋雷,咱们中国人多实在啊,能不中招吗?而且你说他们平时离不开中国货,可示威抗议时一点不手软,真是不知道为啥一些中国企业这么不受欢迎。”
这位老板说出了一些企业的疑惑。这些年,随着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规模屡创新高,“败走麦城”也多起来:一些重头项目中标后,因为突发抗议而夭折;还有一些项目,投资落地时前景看好,没多久却陷入巨亏。出价高了,被称为“土豪”,甚至被诘责并购目的不纯;出价低了,又被质疑倾销,费时费力还不讨好。
一些中国企业缘何频频遭遇“猪八戒照镜子”的尴尬?有的中国企业恐怕是“技不如人”,有的是海外市场对中国企业“固执己见”,还有的则是绊在了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与尊重上。
一些所谓的“不受欢迎”,往往是对“游戏规则”的误解,将普遍性原则特殊化。天价“分手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2016年,海尔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合约中规定,一旦并购失败,无论是否过错方,海尔都需要支付通用电气上亿美元的赔偿金。在很多国人看来,买卖不成仁义在,这种要求匪夷所思,更何况如果收购失败责任不在买家,买家凭啥要倒贴巨额“分手费”?这种“不平等条款”简直就是针对中国企业的合同陷阱!然而,在2015年底,瑞典买家伊莱克斯就依约赔偿通用电气1.75亿美元,尽管收购失败的原因是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干预。当所有商业参与者都默认并遵守这一条款时,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不是“有针对性的商业壁垒”,而是正常的“游戏规则”。作为后来者,想得到参与游戏的乐趣,就要付出遵守既有规则的代价。
能够尊重、善用投资所在地“游戏规则”并引导其多赢重构,恰恰是跨国企业成功跨国经营的秘诀,也是跨国企业商业话语权的体现。像德国西门子、日本丰田、美国微软这些跨国企业,都是因为尊重了咱们的“游戏规则”,才叩开了中国市场大门,赢得各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和欢迎。而许多中国跨国企业恐怕就差这一小步。
尊重“游戏规则”,就得避免惯性思维,少些“想当然”。能“走出去”的企业,大多是国内的成功企业,难免会把国内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海外运营中;还有些企业,曾经在某些新兴市场战绩不俗,便认为这些经验放之四海皆准。殊不知,大到政商关系、行业标准,小到合同依据、成本核算,相似的营商环境下是千差万别的“硬杠杠”。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成功的企业,越得防止经验主义。
尊重“游戏规则”,还要防止主观主义,多些“同理心”。“游戏规则”不仅是指法律明文,更包括默默影响大众的公序良俗。在国内畅通无阻的“压价竞标”,在一些国家可能被视为不正当竞争,从而引来更严格的质量监管和成本审核。国内习以为常的“不打烊”模式,在一些国家有可能被视为破坏商业生态,甚至引发罢工、烧厂、砸店等极端抗议。在国内司空见惯的“末尾淘汰制”,在一些国家有可能被认为侵犯员工人权,引发劳动纠纷与诉讼。这些种种“法无禁止”,却不可为。
换言之,当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将自己视为本土一员时,恐怕才能理解并尊重当地的商业规则与文化,并构建出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合当地环境的企业文化。就像一位企业家说的那样,好的跨国企业善于“拌沙拉”,料是你的,酱是我的,配比可能有千万种,可只有搅拌均匀才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