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也是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的重要依托。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合作、推动彼此的发展战略对接,有利于推动我国实施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由点及面,稳步推进,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一批跨境重大项目正在推进或已开始实施,相关国家在合作中逐步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应看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我国与沿线国家在陆路、水路、航空、能源和通信等方面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等等。因此,应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规划制度、标准体系、人员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推动建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非欧的基础设施网络。
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技术规范、口岸管理、运输标准等差别较大,不利于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因此,应加强各国间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对接,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打造开放、包容与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可建立常态化的双边会晤和多边协商机制,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在基建规格、技术标准等方面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同时应注意,沿线国家在发展程度、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应采取千篇一律的合作方式,而应根据各国实际因地制宜,建立差异化的对接模式。比如,以实现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对接发展规划等。
打造高效便利的投融资模式。资金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由于多种原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据测算,仅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就高达8000亿美元。面对这么大的资金需求,必须积极推动投融资模式创新,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资金保障。可统筹考虑国内国际、双边多边等投融资机制建设,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的业务互补与合作;倡导实行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民间资本与社会资本参与,并加强对优质合作项目经验的推广;设立相关基金,为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人力、财力及风险防控保障。
培养“软硬兼具”的复合型人才。开展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专业技术与工具等“硬知识”,也需要熟悉相关国家的地理条件、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法律政策等“软知识”。因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急需一批“软硬兼具”的复合型人才。应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与企业间的互访交流,推进产学研结合,培养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通语言文化的人才;加强我国与沿线各国智库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对象的研究,解决“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中的关键问题。
(作者为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