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部分列车上多以缓解眼疲劳、益智补脑的名义出售一款新疆特产的“蓝莓李果”。但农林专家则表示,新疆地区并没有“蓝莓李果”植物品种,蓝莓与李属不同植物科属,理论上几无成功嫁接的可能性,目前也没有嫁接成功的先例。律师也认为,这种“蓝莓李果”属虚构事实,涉嫌误导消费者。(5月16日《新京报》)
不论是在部分列车上,还是在电商平台上,无中生有的“蓝莓李果”都被贴上了新疆伊犁特产的标签。作为一种将消费者的需要、认同和情感关联在一起的经济现象,“冒牌特产”将商品的实用功能与符号价值勾连在一起;当地域特色与养生、保健功能组合在一起,“蓝莓李果”便摇身一变,成为一种“高大上”的商品。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一些精明的商家千方百计地提升商品的符号价值。明明不是新疆特产,却贴上了“新疆特产”的标签;明明不具备缓解疲劳、益智补脑的功能,却夸大其词……消费者喜欢什么,商家就有针对性地提供什么样的商品;为了制造噱头与看点,一些商家敢于无中生有,生硬地制造出一个植物品种出来。
网络图片
“冒牌特产”的大行其道,充分地利用了信息不对称。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国家里,很多地方我们都没有去过,很多东西我们都没有见过;被商家一忽悠,还真有可能上当受骗。年轻人还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打破信息不对称;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来说,“冒牌特产”还真有得逞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冒牌特产”还有不少。以在武汉很火爆的某火锅为例,号称正宗重庆老火锅,笔者向多位在重庆生活的亲友包括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打听,均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不论是澳门豆捞,还是奥尔良烤肉,抑或被贴上西安、成都、济南各地小吃名号的烤面筋,对于商家而言,商品到底是哪儿的特产和小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能够让它利益变现。
“冒牌特产”让商家获利,却损伤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构成了不正当竞争。明明就是李子,却被装扮成精致的、高端的“蓝莓李果”,何尝不是对诚实守信和公平交易的背离。“冒牌特产”人为地放大了商品的符号价值,让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伤不起”。
新疆很远,“蓝莓李果”却离消费者很近。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既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带来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只有加强市场监管、提升失范行为的成本,才能减少“打擦边球”“钻空子”的生存空间。说到底,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不能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如果放任“冒牌特产”野蛮生长,不仅会破坏市场秩序,也会加剧全社会的投机心理,减少公众对规则的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