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月前的2017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大胆预测说,中国汽车年销量的峰值可以达到5000万辆,其中出口1000万辆。
董扬的这一预言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在我看来,中国汽车年销量的峰值会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为什么这么乐观?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人口足够多。看一种常用消费品有没有市场潜力,首先是看有没有足够多的消费人口。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口多,十三四亿的人口汽车保有量才两亿辆。有人说中国人均保有量不会像美国、德国那么大。这种看法不对。中国人买东西时不是看有没有或者需不需要,而是别人有我不能没有,别人好我不能差,这种文化导致中国人均主要消费品数量远超过大多数国家,且升级速度非常快。人口基数大,消费欲望强,后备大军接连不断,这是中国汽车市场消费增长强大的推动力。
二是购买能力足够强。人口多,下一步就看有没有购买力了。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有三个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一是财富不断积累,而且速度快。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总体趋势向上,这必将导致中国消费者可以积累起足够的财富。二是家庭购买能力强。一些年轻人也许买不起,但他们的父母买得起。由于中国过去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现了“4—2—1”的家庭结构,孩子可以花父母的钱买车买房。三是车价与收入比不断下降。10年前,北京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捷达卖10多万元;如今月收入6000多元,捷达才卖7万多元。不断增长的收入和不断下降的车价,使普通消费者汽车梦触手可及。
有没有不利的因素呢?我认为,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人口集中的城市空间不太够。个人估计,再过10年,大多数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都会限牌限行,因为汽车增长的速度实在太快,没有地方跑,没有地方停,政府不得不进行限制。
不过也没有必要悲观,因为那时总的保有量已经足够大,每年的自然更新量都不会是个小数。
至于董扬所说的出口达到1000万辆的目标,我要稍微悲观一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跨国汽车公司出口动力不强。大家知道,目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汽车市场的主导力量都是国外品牌,他们在中国合资生产的目的就是针对中国本土市场。二是中国自主品牌的竞争力还不够。自从2012年突破100万辆后,中国汽车出口量连年处于下滑状态,这说明中国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强。这其中,产品品质是一个原因,海外市场销售能力不足也是一个原因。另外就是价格。目前中国汽车产品的价格仍然没有与国际完全接轨,如果换算成美元,中国汽车产品的价格并不占优势。
即使按现在的价格卖,除长城、传祺、吉利外,大多数自主品牌基本上不赚钱,有的甚至亏损。因此,中国汽车产品要真正形成性价比优势,还有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