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必须不断加强对金融服务业有效监管和规制,使得金融服务业的市场竞争与创新发展建立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的目标,才能真正确保中国金融服务业在市场化竞争和国际化创新发展中保持健康发展
2017陆家嘴金融论坛以“全球视野下的金融改革与稳健发展”为主题,这一主题揭示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以及金融业发展模式创新转型与健康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显然,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金融服务业开放发展、健康发展以及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是趋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严重受挫,全球性复苏和增长仍然处在低迷和不确定性当中。与此同时,全球化发展也进入十分曲折和复杂的新阶段,逆全球化思潮兴风作浪,各种反对生产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声音此起彼伏。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也在思考,后危机时期全球金融发展何去何从? 如何看待金融业发展与市场化创新的关系? 如何看待金融作为一种服务业与开放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金融业健康发展、市场化发展与政府监管的关系等问题?
笔者以为,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和国际金融发展的各种不确定性,全球金融发展仍然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和基本趋势:一是金融发展的市场化趋势,即全球金融将继续坚持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在金融创新中深化发展,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和发展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要。二是金融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即全球金融将继续坚持开放与互联互通的原则,在开放中发展,在开放中公平竞争,金融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并未因为金融危机而发生根本性改变。三是金融发展的规范化特征,即全球金融将更加注重金融服务业健康发展、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各国普遍加强金融监管,通过各种规制和手段,防范金融风险。应该说,过去几年,人们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刻反思,也提出了许多应对危机并促进国际金融健康发展的手段和方法。未来一段时期,全球金融业将继续朝着金融创新、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的方向前进。
在开放发展中加快金融创新
中国金融服务业处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首先,要顺应金融市场化规律,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不仅包括实体经济,例如国有企业、商品市场体系、制造业的市场化发展等,更包括服务和虚拟经济的市场化发展,例如金融业、要素市场体系等。市场化的本质在于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发挥作用,最终形成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机制。对照这一要求,我国服务经济的市场化和公平竞争的发展程度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要顺应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势,以金融国际化引领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服务业开放发展,在开放发展中加快金融服务业的创新,提高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发展,加快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不仅包括制造业的全球化和“引进来”,也包括金融等服务业积极参与全球化和积极“引进来”。中国的实践必将继续证明,如同中国制造业的对外开放发展一样,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也同样加速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的自贸区。这三大国家战略,为加快和促进上海国际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与国际化水平提供了新的动力。
须处理好创新与规制的关系
全球金融危机给人们最为深刻的教训之一就是,金融服务越是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就越是需要对金融业加强规制和监管。加快金融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推动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和创新,并非不监管甚至完全放松管制。全球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醒人们,市场化和全球化机制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助于提高全球经济在上行期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同样会加速全球经济在衰退期的危机传染性,金融全球化更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既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助力器,也同样可能是全球经济在危机时期的风险加速器;尤其是金融业自身发展一旦走向纯粹的“金融产品创新”,从而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则极有可能形成泡沫和风险,进而危及实体经济健康乃至金融自身的健康。为此,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必须不断加强对金融服务业有效监管和规制,使得金融服务业的市场竞争与创新发展建立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的目标,才能真正确保中国金融服务业在市场化竞争和国际化创新发展中保持健康发展。从这一点来说,中国金融服务业的核心任务是处理好金融创新发展与市场规范化发展的关系,目标是实现最高水平的市场化发展和最完善的法治化建设的高度统一。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