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停牌”未来恐怕没那么容易了。近日,针对上市公司任性停牌现象,证监会明确表示,将强化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停复牌的一线监管,在保障停复牌功能顺畅发挥的同时,引导上市公司审慎行使停牌权利,维护市场交易的连续性和流动性。
笔者认为,对于上市公司的任性停牌行为必须要从监管发力,不仅要加强一线监管,完善制度,而且,对于某些滥用停牌、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还应引入有效的惩罚机制。
股票停复牌本是上市公司的基本权利,具有保证投资者公平获取信息、防控内幕交易、防止股价异常波动等功能。
然而,有些公司却用停牌来“自我调节”股价,股价一跌就以“重要事项未公告”“筹划重大事项”等理由停牌,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还有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因股价逼近股权质押清仓线,又无力及时补充抵押物,干脆一停了之,蛰伏以待市场回暖;还有的公司大股东面对市场并购,束手无策,应对无方,索性“关门谢客”。这不仅破坏了股票交易的连续性与流动性,也损害投资者利益。
对此,监管层也设置了多条规则加以改进,2016年,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了上市公司停复牌业务指引,证监会也修改了《关于加强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相关股票异常交易监管的暂行规定》、《关于规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若干问题的规定》等规范性文件,旨在解决停复牌中的“随意停、笼统说、停时长”问题。
虽然说当前A股最新的停牌率已不到8%,较改革前长期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有所降低。但是,任性停牌这一老问题仍然频频出现。
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A股市场共有259家公司处于停牌状态。
如果上市公司停牌只是“虚晃一枪”,并未推出更多的实质性举措,则这种停牌不仅浪费时间毫无意义,还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例如:今年6月份,A股“闯关”MSCI并如愿通过。在最终的缩小版方案中,有几只赫赫有名的中国“白马股”却因曾长期停牌而无缘标的名单。此外,近日,A股任性停牌遭到MSCI警告。MSCI亚太区研究主管称,如果中国企业停牌时间超过50天,会将其从新兴市场指数剔除,且至少12个月不能再次纳入。
笔者认为,股票停复牌的本意是为了保证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公开、公平、公正,对上市公司行为进行监管约束,维护投资者利益,但这种“任性停牌”已经打破了市场的平衡,甚至对投资者的权益造成了损害,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改进停复牌制度,引入惩罚机制;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也要提高觉悟,权衡停牌利弊,不要把停牌当作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也不要因为停牌而失去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
今日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