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经济眼 >> 正文

召回歧视:不在“内外之别”而在“宽严之限”

http://www.newdu.com 2017/9/12 中国网 李晓亮 参加讨论

  一场旷日持久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在官网上发布公告称,《根据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大众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因为存在发动机熄火隐患,决定自2017年12月25日起召回180万辆缺陷汽车,创下召回记录之最。(9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百八十万缺陷车辆召回,乍看确实很惹眼。但实则这个消息在官网上,不过一个简短的例行通报。专门上质检总局官网寻觅,结果因其栏目设置太过繁复,海量资讯更新中,苦寻未果。通过搜索关键字才找到。

  一搜吓一跳,仅同一品牌,其实多年来,就有涉及多型号多批次产品相关新闻公示。有总局风险警示通告,有企业后续问题咨询,多次交锋,迂回曲折,可见一斑。而这次比百八十万的辆数更让人关注的,是这一整个回合纠缠往复的时限——“从2007年到2015年生产的车型都所有涉及”。也就是说,整整十年前的部分苦主的诉求,直到现在才统一打包,系统解决。

  这个维权看点,不是在涉及的召回量上,更是在维权官司甚至打出的悲壮和沧桑感上。当然,任何类似涉及面广,维权者众的“准公益性‘诉讼’”,莫不如是。主要就是因为角力双方,体量相差实在太过悬殊。

  但是,对比之下,国内消费者的境遇也有不同。因为,这些维权热点所指向的产品缺陷,其实涉事企业是承认的,而且人家也有主动或被动的甚至是其全球范围的召回。可唯独,国内市场,一再被选择性无视。这才是那些召回事件,最惹争议之处。

  国内消费者被漏,何止这一次,跨国企业,知名品牌,从汽车到手机,从食品到电器、家具,不完全统计,像这样的事例在近十年就有数十件。这些在本国市场守法依规,社会责任、企业伦理都无可挑剔,甚至在全球口碑都算顶尖的行业翘楚,为何召回时,大搞双重标准,内外有别,看人下菜碟?

  有对比才有伤害。我们为何对此特别介意,耿耿于心十几年难以释怀?只有弄清为何外企屡屡在这惯性“闯红灯”“耍无赖”,才能对症下药。从当年康菲漏油事件就可看出,人家有恃无恐,故意瞒报,抵赖卸责,就因知道你罚不疼它。20万环保罚单对巨无霸的油企,简直像搞笑。

  类似尴尬,也是大玩“召回歧视”的主因:一面承认按国际标准自己确有缺陷,一面嘲弄你的标准低于国际;实在狡辩不过,还有拖字诀。只要你相关制度监管、执法惩处不给力,它先拖你十年再说。比如上述车企,十年前的官司今日才“认罚”。十年,哪怕一个汽车产品都换多少代了,而当年维权者不过得到一个心理上的胜诉安慰。

  我们自己召回制度落后几十年,所涉产品服务也极度不全,而相关配套惩处执法,也都是起步式的“聊胜于无”。类似对维权者的几百赔偿,对犯规者几万或数十万的罚金,对这些全球巨头而言,几乎无用。再加上,当初招商引进时长期超国民待遇,不能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这自然怪不得人家一来就“耍滑学坏”。资本逐利是天性,没有制度性严罚震慑违规违法冲动,指望自律是不靠谱的。

  何况,也未必外企产品和服务就比国内的更低劣,他们毕竟多是行业龙头,各方都还是有先发优势。吐槽内外有别,也更应反思质检和执法标准的宽严限度,是否足够严苛:如对恶意违规者,一律有国际通行的“惩罚性赔偿”伺候,罚得其肉疼,不敢再犯。同时国内的质检品控,都不逊于国际主流,那不管是外资还是民企,所有市场主体都被迫严格自检,否则无法市场立足。这样环境下,其实国际召回不可能再搞歧视小动作,因为残次伪劣品最初就打不进中国市场。

Tags:召回歧视:不在“内外之别”而在“宽严之限”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新闻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新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