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尤其是“一带一路”的实施,海外华文教育获得了新的历史机遇。然而,在相关国家的多语教育体制下,华语教育发展瓶颈并未被根本打破。同时,由于华人需要融入所在国的主流社会,且同样面临全球化的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同等条件上会优先选择更具有世界性意义的英语。华裔子女漠视华语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长此以往华文教育的根基难免会松动。
要使华文教育借力“一带一路”机遇获得突破性发展,有必要根据国际通则,形成内外合力、政社合力,推动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坚持“以侨为桥”原则。华侨华人始终是维护华人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数千万的海外华侨华人是重要的智力资源,他们了解所在国的语言、文化、政治、民风、社会、法律和族群关系,又知道如何融合中国文化与所在国文化。这种独具的优势,决定了他们可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宽泛实用的人脉网络。
发展华文教育产业。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华文教育市场越来越得到所在国的经费和政策支持,进而形成“跨国市场人才需求——华文教育跨国市场人才培养——华文教育自身发展”三位一体、相互依存的发展模式。最终的目的是,使华文教育摆脱主要依赖于华侨华人社团支持的模式,从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发展成经济独立的自给自足机构。
组织编写和推广华文教育统一素材。在这方面,应该着眼于引导而非指导,着眼于推动而非主动,更不能主导。要提供教学素材而非统一教材,要加强信息沟通而非要求教材流通。可以根据国际通则,推动出台建议性大纲和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并充分考虑所在国的特殊法律和国情,切忌将国内的教育评估方式适用于华文学校。同时,可有意识地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内容,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华文教材达成和谐平等,通过华文教育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建立华文教育众筹经费体系。时机成熟之际,中国政府可协调成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教基金众筹体系,充分发掘海内外各种社会资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海内外民间资本为主流、华文学校收入为基础的华文教育基金体系。
创立华文教育资源协同协调中心。建议成立一个超越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协调机构,赋予其自主权、开放权,以使政府机构、华文学校、华语教师、华人企业等有一个更适宜的平等合作交流平台。
发展华文教育智库。华文教育涉及国别多、族群广,跟政治、外交、经济、教育等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应及时创立相关智库,并基于当代教育技术,研发各种实用性的华文文化产品,指导编写标准化的文化读物、华语词典、教学课件和数据库,助推华文教育更好地适应“一带一路”发展新形势和世界发展大趋势。
此外,应尽快完善华文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抓住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需求快速增长的契机,建立和完善华文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培养华文教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作者为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