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一过,“剁手节”就近了。继三个月前向社会公布“百家售假企业黑名单”,9月26日上午,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在杭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黑名单发布的后续进展情况。据称,黑名单已得到各地执法部门和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关注,“其中三家企业已在工商部门注销登记,一些企业被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
假货阴魂不散,打假热血不止。遗憾的是,欧洲刑警组织和欧盟知识产权局在今年6月共同发布的《2017年欧盟打击假冒和盗版的情况报告》仍称“中国是假货的主要来源地”。尽管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欧盟方面的报告,其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不过,一个共识也渐次清晰:治理侵权假冒问题不是中国式烦恼,而是全球性难题。比如就在我们热议“23吨假冒境外品牌化妆品”在国内被查处的时候,英国警方就关闭了向英国消费者销售假冒商品的28000个网站。
打假这回事,源头治理才是关键。电商里有假货出现,可生产假货的不是电商。6月28日,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在向社会公布“百家售假企业黑名单”的同时,首次对外发布了一张“全国版假货生产地图”,广东手表、福建鞋类、江浙女装等都榜上有名。
三个月过去了,黑名单成为按图索骥的打假抓手,对于消费者权益或市场秩序来说,总是一桩幸事。一方面,阿里曾表示,上榜企业将永远不得在阿里旗下平台开店,京东等电商平台亦在打假上保持了行业操守的同向性;另一方面,工商行政没有隔岸观火,而是在政企合作的理念下,敏于线索、快速行动,担当起了打假的主体责任。
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提出过“柠檬市场”理论,这大概可以解释为假货泛滥,根源于交易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如果每个电商平台都能在解决信息不对称上尽点力、尽份心,把技术防范的功课做好、做足,假货起码不至猖獗,更不会找到飞腾的“风口”。当然,电商不与售假企业同流合污仅仅是第一步,关键是没有执法能力的平台方在祭出“百家售假企业黑名单”之后,社会共治秉持了怎样的理性与态度。说得再直白一些,黑名单固然要时时公布、多多公布,但,最关键的还是公布完了的“然后呢”——执法有为、执罚有力,打假才不会在关键环节掉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