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双11”了。据了解,往年的“双11”,所有的电商平台主战场都放在线上,但今年的“双11”,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均开始针对线下大做文章,试图进一步提升线下市场的参与度。
从“购物欲”到“购物癖”,从“线上节”到“现象级”,“双11”对国人来说,已经不只是几家平台的事情了。从人民日报这三年对“双11”的关注点中,大概能看出这一天在经济社会中的走向:2015年是“打假”,2016年是“创新”,今年则直接考量“社会治理格局”。
没错,“双11”是场战役,大概两组数字就能窥斑见豹:一方面,国家邮政局预测称,今年“双11”电商产生的包裹总量或达15亿件,较去年同期可能增长35%;另一方面,从2010年“双11”交易额9.4亿元,到2016年的1207亿元,今年的增长应是板上钉钉,只是多与少的问题。海量成交、海量包裹、海量信用支付、海量交易行为,在宏观经济平稳、新实体经济发力的语境下,不管你有没有进入“买买买”的节奏,谁也逃不了这场购物狂欢所引发的涟漪效应。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22.97万亿元,同比增长25.5%。在这庞大的数据背后,微观的假货、退换、纷争、物流等固然值得关注,更须看到的是:“双11”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全球社会化大协作的体现。
21世纪的全球协同基于超快速的技术革新和迭代,在某种程度上,大企业以某种技术突破、模式创新就可以调动起全世界的资源来响应,形成商业王国的大协同。比如微软的PC时代,每次WINDOWS升级就是一次全球协同;比如苹果的IPHONE时代,每次IOS更新亦是一次全球协同;而“双11”,再次将世界带入新零售背景下的全球协同。
未来学家库兹韦尔曾提出过有趣的“吓尿指数”:就是假设一个几世纪前的人来到现代(或现代人去往若干年后的未来),他被环境“吓尿”了,这个时间差就是“吓尿指数”。随着社会化大协作的“齐步走”,科技公司或商业巨头撬动跨国无边界合作越发庞大、越发汹涌、越发顺滑,“吓尿指数”只会越来越高,而这种大协作的升级与迭代,反过来又会深刻改变我们的现代生活。
在“双11”语境下关注全球消费动向,关切世界产业格局,关心社会治理态势,说到底,还是关照人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发展。社会化大协作悄然而至又呼啸而来,我们所聚焦的,就不该仅仅是购物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