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梅:
近日,《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贷公司的通知》发布,要求各级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一律不得新批设网络小贷公司。目前,部分网络小贷平台直接开展现金贷业务,或者作为现金贷平台的资金提供方,陆续暴露出各种负面消息和风险事件。可以看出,此次暂停批设新牌照是监管部门整治现金贷业务的第一步,意味着现金贷行业将正式进入洗牌期。
何飞:
互联网消费贷平台市场上之所以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因为当前针对各类从业主体的监管标准不统一,大量不受监管的互联网消费贷平台扰乱了市场秩序。在此意义上,应当按照统一标准,对所有从业主体实施穿透式监管,不给任何非法平台留空子。同时,要借鉴国外监管经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在具体立法过程中,建议着重考虑准入标准、持牌经营、利率上限(含手续费等中间费用)设定、贷款用途限定、平台退出方式等。
贾晓雯:
关于现金贷监管,首先要设置准入门槛,对现金贷平台的性质、设立条件及业务范围等事项进行明确规定,并对平台的准入进行严格审核,改善行业“鱼龙混杂”的局面。其次,要抓住贷款定价这个“牛鼻子”,制定明确的贷款利率上限及贷款展期次数,并将“砍头息”、服务费、手续费等各种形式的费用全部纳入为借款利息计算范围,防止变相突破利率限制。最后,还要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在贷前环节,平台应对消费者偿还能力进行仔细审核及判断,避免将金融产品出售给不合适的消费者,并鼓励设置贷款“冷静期”;在贷款营销或广告宣传环节,应对贷款产品信息尤其是收费政策进行全面、清晰披露,避免出现误导销售行为;在贷后环节,应及时就还款时点等重要信息强化对于消费者的提示,同时提高债务催收管理水平,审慎开展催收外包业务。
李扬:
整个中国金融体系需要调整,调整的方向是打造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链。这就要求:一是要发展直接融资;二是要发展创业投资;三是要改善间接融资结构;四是要坚持开发性、政策性等的协同配合;五是中小金融机构要精耕细作,服务本地;六是保险要回归保险的本心,要发挥经济的减震性和社会稳定性作用。此外,还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不要让风险成为干扰实体经济的因素。今后一段时间里,重要的任务是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金融风险的源头是高杠杆,去杠杆不仅要在微观上采取措施,还要在宏观上采取措施,这意味着今后几年货币政策相对不宽松。
皮海洲:
如何发展直接融资,是A股市场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首先,在股权融资问题上,不能一味强调IPO,而要统筹再融资。现行的再融资制度也要加以规范,在股权再融资上,要更多地强调配股的再融资方式,要将上市公司再融资金额与投资者回报紧密结合。其次,在IPO问题上,更要强调IPO的质量,强调健康IPO。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完善IPO制度,强调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加大对IPO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最后,不能把发展直接融资的重点放在股权融资上,而应放在债权融资上。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直接融资规模还非常小,只占全部社会融资的30%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大约70%的融资是通过直接融资手段实现的。
周其仁:
中国的消费品市场正面临一场“品质革命”。不要光喊创新、炒新概念,很多产品,要是品质改善一点,提升一点,就有巨大的市场。对产业界来说,下决心做好产品品质是很大的挑战,不仅是成本问题,还关系到企业员工、产品标准、生产流程、企业文化等。在提升品质的过程中,流通环节将起到重要作用。流通环节的薄弱,会造成向上的生产环节和向下的消费环节无法形成有益的正向反馈,使得整个经济体从规模到能力,都无法达到品质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
盛玉雷:
信息安全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既需要筑牢技术的防火墙,更需要织密管理的篱笆网。这就需要超越传统的信息安全观,从技术升级、管理完善、法治建设等各方面入手,构建起网上与网下同心聚力、技术与管理相得益彰的信息安全格局。显然,在这方面,收集和保管个人信息的相关机构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包括网络第三方平台在内的互联网企业,都具有收集个人信息的功能。正因为此,这些机构,公共的或商业的,线上的或线下的,都应该承担起保护信息安全的第一责任,在信息管理上严防死守,确保收集起来的信息不被泄露或消费。
孙昌岳:
充分挖掘和释放“人才红利”,除了各类重奖和荣誉激励,还要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天花板”。唯有继续通过改革创造更好的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提高的制度条件,千方百计拓宽人才成长与发展空间,才能让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程实:
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下,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经济学视角看,环保“严监管”不仅有利于生态文明,更在三个层面牵动改革全局,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第一,消除资源价格扭曲,加快要素市场开放,提振要素供给效率。第二,重塑市场机制对产能结构的调节作用,深化清理过剩产能,推动制造业升级。第三,增强国企混改的可行性与紧迫性,为混改落地打开机遇窗口。有鉴于此,2018年中国环保政策仍将保持高压势态,并形成制度化的严格治理体系,环保“严监管”将成为新常态。这一趋势并不仅仅利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从全局视角看,制造业高端化、消费升级、国企混改、新经济等投资主题亦有望迎来新机遇。
(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参考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