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前进:
两大优势让中国智能制造有机会“平行超车”。庞大的市场规模可以给产业更多试错机会,允许大浪淘沙淘出好东西。规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容量,一是人才和完整产业链,后者是很多国家包括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不具备的,过去20多年他们把低端制造送出去了,中国保留了制造业的不同阶段,有人才优势和规模优势。另外,从技术的更新换代来说,中国有后发优势,有机会运用最前沿的技术改造产业,让我们的制造水平跻身世界前列,这叫做平行超车。
刘化龙:
智能转型的成果之一就是中国造的智能化轨道交通新装备,让列车本身具备智能化,这一改变就在我们身边:“复兴号”身上2500多个传感器可以实现监测智能化:列车运行安全指数、性能指标在制造企业,在我们运行部门都可以实时监测到;另外,复兴号还可以实现决策智能化,基于人工智能的分析系统,列车出现异常时,可自动报警或预警,并能根据安全策略自动采取限速或停车措施。这样的“智能心”,会让中国高铁更加安全、快捷、高效。
涂子沛:
关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大家还是在讲“自动化”,强调的不是智慧的“智”。实际上,智能制造应该更多地从供给侧上去考虑,应该是聪明的制造,应该知道老百姓需要的是什么。拿手机为例,现在我们老百姓不关心手机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关心的是是否有多种选择。如果智能制造能根据需求,做到每个手机都不一样,那才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未来是个性化的、多样化的,而不是简单的自动化。
李佐军:
要正确理解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更多地依靠新动能来发展经济。由规模速度型目标向质量效益型目标转换;由旧主体支撑向新主体支撑转换;由政府推动向市场主导转换;由低端产业形态向中高端产业形态转换;由低端要素粗放投入向高级要素集约投入转换。而实现新旧动能平稳继续转换,需要旧动能平稳退出或下降,新动能稳定形成或增长,还要实现新旧动能无缝对接。
刘煜辉:
过去5年政府做的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就是把14亿人用一个巨大的网络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人和人之间的连接,人和物的连接,物和物的连接,形成的就是一个数据的海洋,经济的转型、新业态的产生,诞生的土壤依托的是数据,这是和传统经济最本质的区别。传统经济依托的是土地、传统的资本品。
匡贤明:
平台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在于单一企业体量的扩大,而在于促进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推进新旧动能的融合。平台经济需要有力、有效的监管。但这种监管,不是竞争性商业领域的监管,而更多是基础设施类的监管。比如,平台企业是否设置了不利于传统企业发展的门槛。
刘旷:
面对现阶段创业大潮和资本的焦虑,对新生业态的正向约束是关键。P2P金融信贷引发的各种高利贷、平台跑路、校园贷等社会乱象;直播平台历经“百团大战”终于偃旗息鼓,遭遇舆论谴责、政策约束的秀场直播;共享单车倒闭潮中押金难退,用户利益受损……一桩桩新生业态所引发的乱象,足以提醒我们提高警惕,早点打碎资本堆积出来的泡沫,摒弃只想赶风口、分红利钻空子的企业,扶持更多有责任感、价值观正确的创业者。
胡滨: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走出了与其他国家不一样的道路,有自身发展的特点,我们要正视这个特殊性,所有未来的规范、发展、创新都要基于中国的本土化,基于中国道路来考量。
对于金融的创新,特别是金融科技的创新,监管的反应是滞后的。我们采取的措施,我称之为被动式、响应式监管。出了问题就进行整顿清理、叫停,这中间缺乏对真正的创新和乱象的区分。因此,无论是整体金融的创新,还是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的创新,都需要有能够支持创新的长效的监管机制。
皮海洲:
从证监会对“高送转”行为所采取的监管措施来看,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很得力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上市公司的“高送转”行为。不过,管理层对上市公司“高送转”行为的监管可以向前再推进一步,即发布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指导意见,规范上市公司的利润分配及“高送转”行为。因为从目前上市公司的“高送转”来看,并没有任何的约束措施。虽然管理层方面提出过“高送转”要与业绩增长相匹配的要求,但这个要求很抽象,缺少可执行性。
张锐:
由于对纸币的传统路径依赖及市场教育需要较长过程,数字法币出现后,法定纸币还将同时并存。另外,数字法币的出现也并不等于私人数字货币的消亡,只不过是后者依然以资产性质而存在,而在价值评估上纸币将以数字法币单位计价,就像今天的股票、房产等资产计价一样,甚至国家也可开设专业数字货币市场供各种数字货币的交易,以让市场来发现和评估其真实价值。
崔历:
未来企业必定有很多境外融资的需求,那么就需要境外的融资平台来帮助企业平衡相关风险。亚洲开发银行测算出一个数据,目前亚洲的投资需求是8000亿美元,大部分在“一带一路”地区,这些基建投资大部分是需要境外融资的。而在全球机构的资产组合里面,大概基建投资只有5%。从这个投资方和融资方来看,都有(基建投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