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四十年改革的最大成就,是传统计划经济逐步转变成为一种新型但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不完全”的突出表现是政府干预依然过多,还没有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在经济活动中,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依然伸得过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还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重要资源的配置,无论是土地和矿产等自然资源配置,或是金融和资本资源配置,还是人力和技术资源配置,政府行为经常错位和越位,经常限制甚至替代了市场调节的功能。
为了构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需要赋予新内涵,充实新内容,探索新方式,寻找新路径,需要一个能够统领全局、指导未来、符合改革总目标指向的新改革蓝图,以其在全党全国,特别是在“顶层设计者”和“基层执行者”之间,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构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而提出来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改革自身演进规律和内在逻辑使然,也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创新宏观管理模式,转变宏观调控方式,提高宏观调控效果,必须确立的重大战略思路。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供需矛盾由原来的总量失衡为主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为主。这既不同于“总需求旺盛、总供给不足”(模式I),也不同于“总需求不足、总供给过剩”(模式II)。解决模式I的供需矛盾,重点是增加供给;解决模式II的供需矛盾,重点是扩大需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展重点是增加供给,改变短缺经济格局;21世纪头15年的发展重点是扩大需求,在扩大国内房地产和大基建投资需求,扩大以家电和汽车下乡为代表的耐用品消费需求的同时,通过“入世”扩大出口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深度、广度上扩大总需求,在更高数量级上实现供需平衡。然而,这两个时期选择的供求平衡方案,都是从“量”上采取措施,都是通过改变供需两端的数量函数,来缩小供需之间的缺口,降低供需失衡程度,解决方案的根本指向不是从结构和质量上来想办法、寻路径、出措施、出政策。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们的追求不再是满足基本温饱,不再是满足生存型消费,不再只是关注商品和服务的数量有多少,而是追求发展型消费,更为关注商品和服务的品质、档次和安全性,对供给提出更高的质量需要。这就要求供给者生产更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调整优化提升供给结构,不断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以使供给结构不断适应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化。供给者行为的重点是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档次和安全性,以更高质量、更加绿色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已成为新供求均衡时代的大势,也是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