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名为“分贝筹”的爱心募捐活动引发关注。用户输入自己的生日,可寻找和自己生日相同的贫困生,为其捐一元钱。然而,网友发现,至少有6个贫困生以不同名字出现在不同生日界面,“一人分饰两角”。对此,深圳市民政局调查组约谈了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责令其立即停止“同一天生日”网络募捐活动,并提交募捐活动情况报告、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协议及所有公开发布的文件资料。
任何募捐,都应该建立在信息真实准确的基础上。然而,同一名贫困生,却以不同名字出现在不同生日界面,其相关操作遭到公众质疑,自然在情理之中。对于每一位捐赠者而言,一旦募捐活动有违捐赠意愿,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近几年,“互联网+慈善”异军突起。由于网络是虚拟空间,爱心人士对救助对象的考察往往只能听一面之词,缺少必要的考证,一旦网络募捐信息不对称的特性被人利用,就可能让网络捐赠陷入尴尬的境地。
与其他形式的捐赠一样,网络募捐也要经得起公益考验,这样才能实现健康发展。首先,相关网站或监管部门应加强项目的资质审核,帮助网友在前期实现网络募捐行为的真伪鉴定,从源头上规避救助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其次,应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加强对网络捐赠善款流向的追踪,让救助帮扶对象确立更加精准,并避免后续因资金使用不透明带来捐助双方不必要的纠纷,进而帮助网络募捐尽快走出“信任危机”。第三,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慈善环境,解决慈善公信力不高,募捐资金使用、管理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并强化捐赠人知情监督等权益保障,依法处罚诈捐、骗捐等不法行为。
对于“分贝筹”爱心募捐反映出的管理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应认真对待,运用好制度和技术手段,做好监管工作,让每一起爱心募捐都能经得住质疑。(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禄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