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覆盖率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指标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新经济带来的就业新业态,正在对我国社保制度改革提出新的挑战。怎样让所有人都能够参加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是老有所养面临的一道难题。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我国养老保险覆盖率已超过90%,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还有约一亿人尚未纳入社保体系。这一亿人主要是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和中小企业人员,特别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从业人员。这些人中,大多数是农民工、快递员、专车司机、网店店主等灵活就业者和低收入者。这就意味着,他们将来老了以后,可能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
对于企业来说,“零工经济”可以有效开发人力资源,降低社会成本,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对于就业者来说,工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满足了自主安排生活的需要,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但是,在看到“零工经济”好处的同时,也需要对其带来的挑战有清醒的认识。
在共享经济下,参与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工作方式、工作报酬支付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雇佣组织和个人为缴费对象的社会保险制度设计,并不完全适用于新就业形态。而工作的稳定性仍是不少劳动者最为看重的,这意味着他们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都要有比较充分的保障。与此同时,这也是构成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趣的是,传统的就业管理是将灵活就业转变为正规就业,以期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但是以“零工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岗位迅速发展,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社保制度要从传统意义上偏向正规就业的单向思维,向新就业形态与正规就业的双向思维转变。既要对新业态、新模式持“包容审慎”的态度,又要保障劳动者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防止企业以零工的形式消除应该承担的社会保障成本。这是政府部门应该思考解决的问题。
新经济对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冲击,势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互联网+”时代,社保对新业态从业者来说,不该是奢侈品,而应是必需品。目前,我国全面实施的全民参保计划,是实现覆盖全民目标、促进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重要举措。针对越来越多的“零工经济”就业人员,也不妨融入“互联网思维”的概念,让支撑创新就业、社会保障的服务体系更加灵活,最终目的,是要保证“零工经济”从业者的合法权益,让更多人享受到“零工经济”带来的好处。(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韩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