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A股生物医药公司陆续披露了2017年财报。截至4月19日,A股总计有159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发布了2017年年报。其中42家上市药企的销售费用率超30%;海特生物、舒泰神等药企的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超过50%。销售费占比高了,自然研发费占比就比较低,这个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华社近日也专门发文讨论这种现象。
其实,广告费高、研发费低并非这两年才有的现象,而是近十几年缠绕药企的一个痼疾,一直为社会所诟病。2017年年初有报告指出,我国医药行业销售支出费用在收入的平均占比已经超过40%,甚至部分医药企业已经超过了50%,接近60%。所以,此病非新病,只是近年来愈演愈烈,比如莎普爱思、鸿茅药酒,都是典型的案例。2016年,莎普爱思2.63亿元广告费就占其当年营收的27%,为医药类上市公司中比例最高;而CTR广告监测数据显示,鸿茅药酒在2016年砸下的巨额电视广告投放费,为全国所有品牌之最。
虽说,销售费用占比高,是整个医药行业的普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现象,国外也存在。查询拜耳和葛兰素史克等国际顶尖药企财报发现,拜耳的销售费用占比26.6%,葛兰素史克的销售加管理费用占比达到32%。但国外创新性医药企业的研发费用通常能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0%以上,比如葛兰素史克的研发费用占比14.8%。但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占比却严重偏离这一水平,这一数字往往在5%以下。甚至,不少企业的销售费用占比超过50%,而研发费用却只有可怜的3%。
纵观全球的医药产业格局,任何一个有生命力的药企背后一定有一个健康的、投入甚巨的研发系统。因为医药行业有着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属性,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Celgene研发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Revlimid,2015年全球销售达70亿美金,但巨大市场潜力的背后是从这类化合物的发现到最后机理的阐述历时50年,投资甚巨。两相对比,我们的药企,若以区区3%的研发费用,能研发出有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占领科技新高地吗?所以有数据表明我国医药企业对全球医药创新的总体贡献仍小于5%。一些药企没能力搞研发,就玩起了旧药换新装的把戏,这并不是个别或极端的现象。导致的后果是,药价飙升了,疗效却原地踏步。
另外,因为销售费用包括学术推广费,所以一些人就在这上面动起了歪脑筋。当学术交流不再单纯,不再干净,甚至成为了一部分企业的市场推手,那真正的学术研究开展得了吗?技术创新能实现吗?如今美国乱棒制裁中兴的事正引起各方面警醒,药企同样要反思中兴之疼,加大投入搞研发创新。销售费用占比超过50%,研发费用却只有可怜的3%是种病,这病必须得治,否则不只是一个芯片事件。
其实不止医疗行业,不少行业也都是重销售轻研发,在一些管理层眼里,销售远比研发和品质更重要,这种观念,导致的是现在广告越来越多越来越贵,销售人员相比生产人员的工资越来越高,很多技术岗人员因此转到了销售岗。但长此以往,谁来搞技术研发?这种浮躁的现象到了应该重视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