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化妆品消费总量的增长,化妆品在每年查获的涉假案件中出现频次非常高,已成为假货重灾区。最近,苏州警方破获的一起假冒伪劣化妆品案,撕开了代购化妆品以假乱真的背后黑幕。揭化妆品制假售假黑产业链:雇用大学教授调制配方,聘请专家搞“研发”,伪造运输过程。(9月11日《经济参考报》)
细读媒体从假化妆品案件中深挖出来的“黑色产业链”的来龙去脉,发现假化妆品从研发到生产,从包装到销售,从喷码到采购小票的产品代码匹配,再到仿造海外发货快递单或将假化运往海外,再代购或海淘,已经形成了造假“一条龙”,走上了专业化道路,具备了“防伪功能”,做到了以假乱真,连办案人员都惊叹难以分辨,真有些感叹造假者的“智慧”和“能量”了。
制假售假有风险,这些人为何不走正道,偏要走邪道呢?或许当初这些人没有这么“能干”,也没有这么大的“能量”,但是,造假者由小作坊干起,此前没有“翻船”,逐步积累了原始资本,不断发展壮大,造假能量越来越大。同时,仿国际名牌成本低,利润空间非常大,尤其造假到达了以假乱真的水平,潜伏能力提升,被识破和发现的几率大大降低,存续时间长,获利更丰厚,造假能力也扶遥直上,在市场上活跃游刃有余。
造假者长期不被发现,侥幸心理更加严重,胆子也更大,但问题也更严重,这些人除了等来法律的严惩,不会有其他结果。这完全是咎由自取。
假化妆品走上了专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现代化发展水平,说明制假售假的土壤肥沃,打假的机制严重落后,无法适应“高科技”造假时代的打假要求,被制假售假的人远远地抛在后面,这是对打假的极大嘲讽,值得监管部门深刻反思。
制假售假泛滥,尤其假冒国际名牌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足以说明监管不作为、监管缺失、缺位的现象较为严重,一方面既缺少跟进时代发展步伐提升识假打假的能力,不能把制假售假遏制在萌芽阶段,不能把假货关在市场大门之外,另一方面受理消费者的投诉举报不积极,调查处理没有下真功夫、硬功夫,消费者维权难,给制假售假存活下去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所以,要让假化妆品从市场上消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事实上,不论是苏州警方破获的货值多达8000万元的化妆品制假售假案,乃至台州警方破获的估值高达8个多亿的化妆品制假售假案,仍是冰山一角。据保守估计,每年有上百亿的假化妆品流向市场。不知道要坑害多少消费者,又毁了多少爱美者的容颜。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提升监管能力,把假化妆品以及其他假货统统消灭,净化市场,严惩制假售假者,凸显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表明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