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农村实物类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7826.6亿元,同比增长35.1%,占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比重为14.28%。在大量商品通过电子商务途径下乡的同时,原本深藏于山中的乡村土特产品,也通过互联网进入城市消费者的视野,这些产品的价格自然也比过去传统销售模式增加不少,生产者也随之增收。正因如此,连接山里山外的智能手机,被农民们称为互联网“新农具”,有的农民也由此成了“网红”。
一方面是城市工商品通过互联网渠道被乡村消费者订购,受消费水平代际差异影响,一些在城市消费者看来已经滞后的商品,却是农村消费者所喜爱的;另一方面,原本在乡间司空见惯的农产品,进入城市消费市场后却成了受人瞩目的“绿色”产品。火热的乡村电商市场,一买一卖,模式近乎完美。
不过,在这火热的电商市场背后,隐忧同样存在。
电子商务的崛起,绝不仅仅是因为有了几位“独具慧眼”的商业巨子,更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基础设施的发展。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使得货物运输速度加快,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让商业信息更易沟通,也令网上交易更为便捷。但是,在许多乡村区域,这样的基础设施依然有限,网络速度和懂网络的人才有限。交通条件更是如此,越进入县乡区域,陆路交通产生的成本,有时候反而比集装箱式的高速、铁路乃至民航运输高不少。
更为关键的是,曾经受到城市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不见得能够在乡村市场打开销路。因为对于乡村消费者而言,不论是对不同商品的认知和需求程度,还是消费能力,都与城市消费者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为何之前饱受货物质量争议的某电商平台,却能在乡村市场大受欢迎的原因所在,因为乡村消费者与城市消费者的需求点不一致。如果电商平台还依照过去传统的销售思路,获取农村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并不容易,形成供求信息对称同样困难。
另外,对于乡村农产品的生产者而言,如果不依靠拥有互联网资源的大企业,想在各大平台上当个体户实现直营致富,同样也非易事。想在林林总总的商铺中脱颖而出,需要一定的互联网营销能力,这正是乡村农产品生产者的短板。而农产品大多有季节限制,并有一定的存储要求,如何按期按量售出同样是个问题。要知道,如今市面上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多是依靠服装和电子产品等起家,因为这些商品便于运输,并且不会因为存储和滞销而变质。同样,这些电商平台也是积累到一定的资金和线下网点之后,才“敢”进军到仓储、物流条件要求更高的生鲜领域。
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商业,其实商业链条都是存在的,从生产、销售、运输到最终终端,皆由不同商家完成,即便在仓储、物流条件更好的城市区域也是如此。对于有意布局乡镇市场的商家,以及计划通过电子商务致富的农村生产者和商户来说,在资金和基础设施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与其去事事操心,不如做好产业链上的一环。与过去传统商业模式不同的是,要在自己所从事的环节中,融入互联网思维,满足线上消费者的需求。
乡村市场不比城市,乡村电商从业者的致富关键,不仅仅是做好自身所从事的商业环节,更需要当地具有健全的产业链条,并能够以较低成本连接城市市场。而搭建这样的产业链条,就需要当地有关部门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并且促进农户、销售和物流企业、电商平台三者之间的沟通,让这样的产业链条良性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