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岁末年初,关注资本市场变化的投资者朋友圈,总会被各种机构策略会或者券商研报新一年的预测刷屏。这边厢是某某资产将走牛,那边厢是某某板块需要重点关注,还有上证综指涨幅将达到几位数,有的还给出了具体的指数波动区间。
至于这些预测准不准,实际上用不了一年就会水落石出。预测准确率较高的研究者,大声重复着自己的判断逻辑;被打脸者,也没有灰头土脸,而是解释一下,继续预测。预测失败,可能有名誉上的损失,但听信了失败预测的投资者,损失的可能就是真金白银了。
研报预测,体现了机构对未来市场的看法。这一看法应来源于专业的数据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在此基础上的预测,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理解未来形势,作出适合自己的安排,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参考。
但是,预测从来不容易。此前,在经济发展高增速阶段,结合市场偏好,研报预测一味唱多准没错。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在多种内外部因素综合影响下,大的投资趋势已然不在,小趋势或者结构性机会更是成为市场的主流,预测难度成倍上升。
实际上,就算是靠谱的预测,参考意义有多大,还需要因研报类型而异,因投资者而异。
对宏观预测来说,对于个人投资者甚至包括不少机构而言其实价值有限。这些预测大都关注大周期,其中不仅包含股市,还包含债市、房市、汇市。此类型的预测,是基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针对大类资产配置给出建议,乍一看很有用,但操作性不强。
对策略预测来说,虽然不那么精准,但会更加贴合市场的主题轮动,对投资者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相对来说,行业和个股预测对投资者价值最大,但因为分析师能力参差不齐,以及很多研报也是蹭热点和所谓的强烈推荐,不如多关注预测的逻辑链条,不要局限于具体股票或者点位。
值得提醒的是,因为研报生产者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机构客户交易的佣金分仓,也就是说,券商研报主要是服务于机构客户的。因此,真正优质的研报,或者只有买方才能及时拿到,真正的预测价值,也只有买方才能看清,非职业投资者很难掌握和理解。
客观地说,虽然一些研报在引经据典、作诗填词上比在调查分析上用的功夫多,在预测上放卫星、哗众取宠的也不少,但还有不少分析和预测是有价值的。即使如此,看预测和据此投资也是两码事。投资中,投资者还是要少一些盲从和轻信,加上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才能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孟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