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出台措施,鼓励农民工“留在家乡”创业:吉林省出台进一步推进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的政策措施;湖北省出台全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四川省政府出台促进返乡创业22条措施,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经依法登记注册的可按规定享受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并实施16条措施,为农民工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山东省菏泽市将返乡创业与招商引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工作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归雁经济。(《中国劳动保障报》2月10日)
年还没过完,当地就给这些回家过年的农民工送上政策大礼包,用意可以说很明显了——老乡别走了,留下创业吧。吉林、四川等多个省份不约而同的出台这样的政策,集中体现出很多内陆省份的焦虑,即如何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也留住本地的劳动力,为建设家乡做贡献。
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外出务工潮,其实近些年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年后总能听到这样的新闻——沿海省份遭遇招工难,春节过后尤其严重,有企业甚至在节前就祭出了“春节返岗押金”的阴招。可以说,抢夺劳动力,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沿海地区能给的高工资固然诱人,但年轻一代更看重生活质量,即使少挣点,很多人也愿意留在家乡发展。关键就在,哪里的吸引力更大。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对于外出务工者而言,尤其如此。跟高学历人才相比,他们的上升通道更窄,背后还面临着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所以,留下来未尝不是一种选择。而且,他们对家乡有感情,也有认同感,工作也有很多便利,加上现在地方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不少人完全可以利用学到的一技之长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来。
当然,很多问题的解决也绝非一日之功,比如政策出台了,能否落在实处;地方的营商环境是否依然不友好;是否依然是关系、背景说了算,能否为大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些老问题不会因为新政策一出台就迎刃而解,更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诚意。如果到头来证明只是花架子,那这些留下来的务工人员,很可能还会叹着气、摇着头再次离开。
可见,机会已经摆在明面上了,大城市和家乡都离不开这些愈发宝贵的劳动力资源,一方是提供更均等的市民待遇,一方是在感情留人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均等的发展机会。这一角力的过程,反映着时代的进步,也让农民工的权益会得到更好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