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改革、河北省邢台市“两不见面”改革、上海浦东新区“证照分离”试点、福建厦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这些是各地近年来制度创新的成功经验。深入探寻其背后的成功奥秘,无处不体现着创新思维的跃动。
创新思维是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只有先解决好“如何想”的事,才能谈到创新“怎么做”的问题。曾经,我们借助创新的思维方式,催发创新的行动实践,给各项事业带来无穷动力,重塑了整个国家的面貌。今天,在这个“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的大变革时代,在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历史新阶段,主动识变、应变、求变,自觉运用创新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更显得十分迫切。
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这种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迫切程度还要再加码。他们承担着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越往前走,面对的新矛盾新情况越多。如果任由思想停留在“舒适区”,既没有挑战“常规”的决心,也没有打破“框框”的勇气,各级领导干部凭什么克服体制机制的弊端、提升行政效能?凭什么创造性地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找到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径?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当然,用新思路谋求新发展、用新眼光把握新机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竭力突破思维定势,突破思想僵化或半僵化误区,落脚到具体的工作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仅要克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惰性,更要承担创新失败带来的风险,势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有闯关的魄力、足够的担当,要避免患得患失对创新的抑制,让创新思维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
让创新思维成为一种工作习惯,绝非没有规律可循。强化问题意识、始终对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抱有“不依不饶”的态度,就是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坚持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迎着问题上、盯着问题抓,创新活力才能被不断激发,创新果实才会越结越丰硕。实际工作中,问题多种多样,有的显而易见,有的深藏在一系列复杂的表象之中,有的甚至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强化问题意识,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戴上怀疑的“眼镜”,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质疑,将五花八门的问题敏锐地挖掘出来,并就其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在此基础上,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敢啃硬骨关,在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百姓认可的硬招实招,达到运用创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实际上,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创新的问题,能否解决好“如何想”的事,也都影响着接下来创新“怎么做”的成败。从这个角度来看,唯有让创新思维占据头脑,我们才能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条件时闯出一片新天地。(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牛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