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已进入“下半场”。若干知名或不知名的共享单车企业,因为各种原因垮台,大浪淘沙之后,依然存活的共享单车项目,也需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野蛮生长并非共享单车的原罪,要不是“饱和式”发展,这一共享经济的“代表作”未必能够改变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但野蛮成长带来的后遗症,却需各方共同承担,并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解决。
深圳近期公布并正在征求意见的两份技术规范文件,《深圳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规范》和《深圳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技术要求》,为共享单车精细化管理提出了引导和指引,把脉共享单车遭遇的困局,规范文件开出了精细化管理这道良方。
曾几何时,共享单车企业视线集中在融资上,为了卡身位、谋布局,管理上就难免“粗线条”,很多时候“投而不管”或者单纯用“换车”“加量”来满足用户需求,给城市管理与市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随意停车,破坏市容也留下诸多安全隐患;车损率高,车辆过度投放,品牌无序竞争,浪费了社会资源也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共享经济本该使社会资源高效利用,而不少共享单车企业违背了“共享”初心,其速生速死是难逃的命运。
共享经济,古已有之,但只可能在互联网时代形成规模,原因何在?专家指出,信息技术连接了闲散物品供求各方之间复杂的纽带,算法、硬件、制度多方保障,实现“精准”匹配,共享经济才能形成活力。可见,只有企业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社会形成精细化的规制,才能让理想中的“共享”走进现实。
举例而言,正在征求意见的规范文件对停车这一问题,就提出了至少九个小项的具体要求,例如连续停放不得超过20米,停放区间隔不得小于4米。配合数字,规范还指出了实现停放规范的工具:网格化管理以及大数据技术,人力与智力并举,实现共享单车停放安全、整齐、高效率。
现在依然存活的共享单车企业,往往已经意识到了精细化管理对企业长期运营的重要性。和政府、社会合作,以规范共享单车运维模式为契机,共享单车企业完全可以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找到持续盈利的方法。已经有一些企业,将共享单车的运维模式从“大水漫灌”扭转为“精准滴灌”,通过节约成本和精准激发用户需求,实现了部分城市主营业务的盈利。深圳这两份规范文件的起草,也离不开先进企业的参与和建议,行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才能形成各方多赢局面。
共享单车是一个了不起的商业模式创新,我们应当珍视它,完善它。须知,在共享经济领域中国企业迈出的这一步,已经走在了时代前沿。但“下半场”更关键,共享单车要步入“成熟期”,探索精细化管理的道路,给全球共享经济创业者带来更多有益的经验,才能书写出经得起时间和市场检验的商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