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一揽子减税降费政策中,一组数据引人关注:“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同时,“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至今已实现15连涨。养老金“一减一增”之间,意味着缴的少了,发的多了。有人担心,等到我退休时,养老待遇会不会受到影响?这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3月12日《中国青年报》)
尽管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郑重承诺,“既要减轻企业缴费负担,又要保障职工社保待遇不变、养老金合理增长并按时足额发放。”但作为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担心与忧虑的是,未来“我的养老金”,会不会因企业降低费率而缩水?
这厢,企业社保费费率降低,应当是今后较长时期的主旋律。权威人士预计,社会总缴费率今后将由现在的40%,降到20%左右;那厢,养老金N 年连涨,一年不落。一减一增间,让公众对未来养老待遇没有了理想预期。
而现实中,这种担心并非任何道理可言。倘若站在抚养比的视角,来考量全国社保基金发放,全国平均是2.7∶1,即2.7个在职职工缴费养1个退休职工,但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抚养比超过8∶1,而劳动力大量流出的黑龙江和吉林,其抚养比分别为1.3∶1和1.4∶1。
这意味着,抚养比较低的地区,随着企业降负以及支出增加诸多叠加因素,社保基金就入不敷出,对未来养老金不太看好,也在情理之中。因此,要打消这种顾虑,国家层面有必要做好制度性安排。
好在国家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从去年7月1日起,建立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调剂比例从3%起步,今年则将调剂比例提高到3.5%,预计全年中央调剂基金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左右,这不但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强大统筹能量,也能打消社保基金紧张地区的后顾之忧。
同时,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达的《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划拨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提出将中央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纳入划转范围,并明确了时间表。截至2018年底已有18家央企完成划转,金额达750亿元。这些硬措施,无疑充抵企业降负带来社保基金的“减收”。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应为社保基金找出更多的“开源”渠道。比如土地出让金收入、个别固定税种等,按一定比例拨付到养老保险基金中;还有,住房公积金可以考虑划转到社保基金;此外,社保基金中的五个险种,可以建立联动互助机制,可以将资金相对充赢的子基金,划拨到资金相对较少的子基金里面。
惟此,才能让“我未来养老金不缩水,连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