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卖平台的兴起,不少人都从中体验到了便捷生活方式,但却有另一部分人干起了“薅羊毛”的事,到平台享受“免费午餐”。近日,有网友透露,在网上就有一些人兜售“吃免费午餐”的教程,价格从10元到50元不等。3月27日,记者找到了一位买家,简单交流之后,对方发来一个“微信聊天记录”,所谓的“教程”就是一些话术,教人如何恶意差评、投诉以退款。一些更为“高级”的手段就是利用软件抓取号码,生成新用户,拿到首单优惠。(3月28日《成都商报》)
在外卖平台上 “薅羊毛” 有两种表现形式,初级形式为恶意投诉实现退款,这种操作并无多高技术门槛,操作起来方便快捷,法律的风险相对较小。高级形式则利用软件生成号码享受优惠,这种技术难度较大,也涉嫌违反法律法规,情节严重者则会被判处刑罚。无论哪种“薅羊毛”形式,本质上都是以欺诈手段获利,无论是基于道德规定还是法律要求,对此现象都不能姑息迁就,而应当给予限制和惩戒。
从记者试验的情况来看,“薅羊毛”诈骗行为,主要是利用了投诉权利的不当获利。由于电商和外卖平台,都把消费者的满意度作为考评平台商家的核心指标,以消费投诉给予了极大的权利救济和保护。在现有的评价机制下,由于平台和商家具有相应的连带责任,商家就必须重视消费投诉,并给予积极反馈,对由此造成的损失也应当积极赔偿,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挽回损失,以争取更高的满意度回馈。
在这种情况下,因投诉而返款、有损失而赔偿就成为了一种通行的做法,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给予了平台商家相对有效的监督。当然这种功能的发挥,需要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如果一旦被滥用,就会背离制度设计初衷而走向反面。很显然,“薅羊毛”者正是利用了投诉返款漏洞进行恶意投诉,加之平台对真实性很难核实,从而为实施诈骗行为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薅羊毛”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其违法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仅具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示范性,也会给正当的权益维护带来极大的困扰,并危及社会诚信体系的健康发展。恶意投诉所引发矛盾和纠纷,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此行为屡禁不止的情况下,遏制这一乱象的蔓延就必须加大惩戒,让实施诈骗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这需要各方参与,并形成监管合力。首先,平台方要充分运用自身技术优势,用大技术等手段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筛查,对涉嫌恶意举报的行为要提出预警或者必要的技术干预,对经过调查核实的“薅羊毛”行为,在协助商家维护合法权益的同时,要限制其相应的举报和消费权利,借助平台工具进行有效干预。同时对商家所反馈的恶意举报行为,迅速介入调查并厘清真相,有效防止举报权的滥用。
其次,商家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向恶意举报行为说不,以此维护自身权益,不能因怕麻烦而纵容迁就。只有消除了“薅羊毛”的侥幸心理,并通过供给方的反制措施,欺诈的行为空间才会被压缩。尤其一些恶意投诉诈骗行为被司法处罚后,商家和平台以民事诉讼的方式进行索赔,可以增加违法代价,并形成震慑效应。
再次,公共管理部门应当运用法律手段和监管措施,与商家和平台方进行互动合作,通过开展专项整治并打击一批典型案例,让故意举报的诈骗行为无处藏身。同时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黑名单制度,发挥征信体系的综合约束功能,让有恶意举报前科的人员陷入寸步难行的境地。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大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进行有效的法律普及和氛围营造,既有效提高公众守法的自觉性,又可以形成一种全民监督的共治局面,从而不断提高惩恶扬善的法治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