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维修市场,使其规范健康发展,不但会给消费者带来实惠、让企业树起口碑,也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红利。这就需要生产厂商加大投入、完善体系,增加优质供给,也需要有关部门强化监管,营造良好环境
小毛病大修、虚假维修、“看人下菜碟”……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家电维修乱象令人吃惊。如今,一提及维修,一些消费者就难免心里发怵——
网点不充足、维修不便利。笔者走访发现,一家销量甚广的拉杆箱品牌,其北京地区官方维修点只有一处;还有个别小品牌,压根不管维修,产品坏了有时只能弃之不用。
过程不透明、维修不踏实。这些年,越来越多高端新奇的消费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消费者对其内部构造、运转原理、部件价格却很难“门儿清”,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为“猫儿腻”“套路”提供了天然土壤,也推升了消费者“挨宰”的风险。
维修问题的存在,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让企业品牌形象打了折扣。反过来看,做大做强维修市场,使其规范健康发展,不但会给消费者带来实惠、让企业树起口碑,也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红利。
对经济发展而言,维修市场是一块值得做大的“蛋糕”。近年来,我国消费升级态势明显,今后随着销售规模扩大,消费品的维修需求还会与日俱增,市场潜力较大。
对解决就业而言,维修市场也是一座可资利用的“蓄水池”。维修属于需要一定技术含量、门槛又不太高的服务业,不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经过职业培训、技能提升后便可胜任。此外,当前不少生产企业在“机器换人”,大量会生产、懂产品的工人离开生产线后,完全可以投身维修市场、谋得稳定生计。
做大做强维修市场,首先得补足当前短板。这就需要生产厂商加大投入、完善体系,增加优质供给,也需要有关部门强化监管,营造良好环境。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服务是信誉的源泉。对生产厂商而言,建立健全维修体系不但是责任所在,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当前,消费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在成本、性能、技术上大幅领先殊为不易。反观售后环节,由于各家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反倒仍有大量“低垂的果实”,谁能率先把维修服务做到消费者心坎里,谁就有可能脱颖而出。再者,尽管做强维修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但相比研发、生产、销售,付出毕竟有限,更何况从长远上还会带来可观回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公正监管是公平竞争的保障。当前维修市场存在乱象,其根源之一还是管得不够到位。市场监管和行业主管等部门应当采取随机抽查、暗察暗访、建立“黑名单”等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猫儿腻”“套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违法失信者无处可躲。同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社会机构也应针对一些维修“重灾区”,出台标准、树立规范、完善评价体系、健全投诉响应机制,让从业者有规可依,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有力武器。
规则明确了、秩序规范了,维修市场就会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一些小门店就会少些“雁过拔毛”的念头,转而依靠诚信经营收揽回头客;一些实力较强的线下维修企业、线上撮合平台就会通过兼并、整合、吸引加盟等方式适当提升行业集中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可信赖的优质选择;一些志存高远的生产厂商就会更自觉地重视售后环节,更主动地通过服务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