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故宫之后,颐和园也跟风推出彩妆,登上热搜。颐和园“正宫口红”话题在微博已引发8000万以上人次围观、30万条讨论。不少网友开始调侃,“天坛口红蓄势待发”“长城眼影摩拳擦掌”“香山袜子加紧生产”“清明节快到了,十三陵是不是也快出合作款了……”
说颐和园“跟风”,多少还是有点不够客观公正。没有谁规定说,文化机构就不能涉足彩妆行业。相反,“文化创意产品”一词近年来已经火爆得一塌糊涂,似乎文化机构不谈“文创”都不好意思开口跟别人讲话。在文创方面,故宫是不折不扣的“领头羊”。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2017年故宫文创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5亿元。
15亿是个什么概念呢?一家企业如果能够在A股上市的话,一般来说它就算是相当优质的公司了。2017年,有1500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没有达到15亿。也就是说,故宫虽然没有上市,但它仅仅文创收入一项就已经完胜了A股近半数的上市公司。这就是文化创意的威力,虽然故宫原本并不生产口红,但是口红一旦和故宫这个大IP联系在一起,它们马上就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来。从这个意义上讲,颐和园跟在故宫后面搞文创并没有什么好指摘的。
甚至我们可以说,越多文化机构走出高墙深宅的思维定势涉水文化创意产品,对文化机构本身和社会大众而言就越是一桩好事。毕竟,涂抹口红的人绝不仅仅是随便涂抹了一种颜色上去,她们所涂抹的也是一种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一层缘故,故宫彩妆一经推出才会大受关注。用单霁翔的话说,“虽然已经加急生产了90万件,但依然供不应求。”人们在期待故宫口红的同时,参考对比一下另一种颐和园牌的口红,多一种选择,未必不是好事。
这场口红宫斗大戏,谁会是最后赢家呢?其实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更应当关注的是所有文创彩妆都面临的共性问题。故宫、颐和园们试水文创产品,品牌是他们的强项,品质却成为一种软肋。去年12月中旬故宫淘宝推出系列彩妆,今年元月初却突然宣告全线停产,其官微公布的原因是“口红颜色膏体不达预期、眼影颗粒不精细”。有美妆博主评价说,“不适合日常用,只适合用来收藏。”这次颐和园推出口红,也有博主指出其“色号少、外包装创新不大”等缺点。
文化机构推出的创意产品,在品牌、包装等方面有着极大优势。但是在另一个方面,因为文化机构和制造业之间还是存在鸿沟的,所以如何让创意产品尽快成为“又有文化含量、又足够实用”的“品牌+品质”产品,这是当务之急。否则,一旦消费者对品牌的激情燃烧殆尽,那些“中看不中用”的文创产品反过来会成为一种对品牌的拖累。哪一支口红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就是宫斗大戏中的最后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