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一些大病众筹平台接连上线。根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18年底,轻松筹、水滴筹、爱心筹三家大病网络众筹平台共帮助超过373万个家庭,筹款总额逾415亿元。虽然用户广、热度高,但争议也多,还有人钻空子——开假病历,捏造病情,或将善款挪作他用。
大病众筹是大病保险之外的重要救助措施,不仅能减轻申请人的看病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担了国家大病保险负担。然而,在实践中,开假病历、捏造病情、挪用善款等负面事件不时出现,对大病众筹平台公信力、网络互助型公益模式产生了不良影响,不免让人对这种公益模式产生不信任感。对于大病众筹暴露出来的漏洞,必须早日堵上。
从有关报道看,一些地方目前已有积极探索。比如,大病众筹平台与地方慈善总会合作,委托后者监管善款,结算由慈善总会和医院直接完成。再如,数万名志愿者的介入,在亲临现场主动帮助困难家庭的同时,也有助于避免各种欺骗行为。也要看到,当前大病众筹与各地慈善总会合作还没有普及,志愿者介入也会产生不少成本,今后还需要继续完善。
笔者认为,下一步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共享等模式,完善大病众筹管理监督。这不仅可以提高监督效率,也可以降低相关成本。目前,申请人发布的信息虽然众筹平台会审核,但还是出现了开假病历、捏造病情等个别问题,这说明某些申请人发布的相关信息不可靠,平台审核也存在一定漏洞。解决这个问题,可通过与医院信息共享来实现。同时,善款使用也可以通过数据共享来监督。如果众筹平台能与商业银行共享患者的转账信息,就有望遏制挪用善款。比如,善款进入患者治疗机构的账户则正常,但如果进入其他账户,系统应该自动提醒,避免善款被挪用。
如今,很多领域都实现了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大病众筹这种公益模式也应该能通过信息共享提高效率、防范负面问题。关键在于,众筹平台、医院、银行等方面是否愿意、是否安全。对此,有关部门应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