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山西太原、汾阳等地调查发现,山西著名的汾酒市场乱象丛生。一些批发价30元一瓶的“开发酒”,对外零售价能达到600元左右。有的不同品名的“开发酒”虽然包装上都印有“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杏花村”等字样,但无法查询具体开发商和酒水生产厂名厂址等信息,更有一些不良开发商和经销商借此漏洞,用三无散酒灌装冒充汾酒。(4月22日 新京报网)
在山西,汾酒自然是当地响当当的特色品牌,不论是家庭珍藏,还是亲朋馈赠,汾酒一直很受青睐。可就是这样一款大家十分信赖、鲜有怀疑的品牌白酒,也存在着“此酒非彼酒”“李逵变李鬼”的商业乱象。按照内行的说法,汾酒分“股份酒”和“集团酒”,前者属于正规老酒,也就是货真价实;而后者多半夹杂“水分”,有的甚至拿散装酒以假乱真,蒙骗消费者。
事实上,汾酒“集团酒”的市场占有量不可谓不大,因为它的价格更为灵活多变,近乎20倍的利润空间使得一些开发商、店家趋之若鹜。从报道看,杏花村镇街道上数百家销售白酒的店铺里,都摆满了“集团酒”,市场规模早已超乎想象。可令人诧异的是,店家却异口同声称从来不喝“集团酒”。那么如此一来,汾酒“集团酒”的销售针对人群就很明显,那就是“外行”的消费者。
然而,汾酒集团应该认识到,“外行”消费者才是最大的客户主体。人们购买汾酒,是因为信得过这一品牌,即便价格再高,也认为是“物有所值”。可如果汾酒方面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惜为一些无经营资质、或是利欲熏心的厂家授权生产,对市面上的山寨汾酒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把消费者抛之脑后于不顾,这无异于“竭泽而渔”,自损招牌。
汾酒长期以两种不同的“身份”出现在市场,这对消费者来讲,很多人并不知情。知名品牌“挂羊头卖狗肉”,要说汾酒相关正规厂商不知情,其实很难令人信服,即便真是不知情,那也有对授权产品管理不善、甚至失职之嫌。按理说,乱了市场、毁了牌子,汾酒就应该与那些不法开发商进行切割,收回授权品牌。可值得一问的是,这样的问题一直持续到现在,直到媒体曝光后,汾酒方面才表态将进行严查。那么此前汾酒究竟是“打假无门”还是“故意为之”,恐怕得扪心自问一下了。
品牌是商品最宝贵的内核品质,厂家应当像鸟儿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牌子。据公开报道,汾酒目前自有品牌120多个,合作开发的品牌有160多个,这一数据还是经过之前削减整顿后的存量。不得不说,如此大规模的品牌量,其实很难对开发商的生产、加工、包装进行全过程监控,如果仅凭后期的抽样检查很难杜绝假酒流向市场。
因此,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千年招牌,重拾此次舆论起底后丢失的品牌信任,汾酒有必要对“挂牌酒”进行一定割舍,专心经营好自己的“镇店产品”,以过硬的质量保护好自己的品牌价值。唯有此,消费者才会信任,市场自然就会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