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正逐步得到缓解。在4月初举行的浙江银行业“融资畅通工程”推进会上,浙江确保服务实体经济、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政策不断落地落实。这一系列举措背后,纪检监察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5月5日《浙江日报》)
政策的生命力在执行。不管再好的政策,倘若缺少了执行,政策红利就不能很好地释放出来,进而影响到民生感受。浙江通过多措并举,有力地将振兴民营经济的政策转化成务实实践,并且着力解决了民营经济在发展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可以说,这既确保了政策执行的延续性,又为构建良好营商环境做出了政策保障。
然而,现实中个别地方却没有抓好上下互动环节。有些政策仅仅是“一出了之”,基层到底执行得怎么样,上级部门了解得并不详细。特别是在执行时遇到一些政策困难,急需上级部门来问诊解决。遗憾的是,问题反映不上去,解决方案迟迟不落地。在这种尴尬的环境下,民营经济自然就难有实质大动作。
其实,政策悬空没悬空,服务对象最有发言权。不管政策看上去有多美,最终还是要看是否落到了实处。任何政策,只有让服务对象得到获得感,才说明接了地气。但是,政策落实得到不到位、执行得彻不彻底,还需从与服务对象的期望落差中进行考核。当用好了这项考核举措,那么好政策的“充饥”“解渴”作用方能凸显出来。
正是如此,坚决做到不让政策“悬空”,才能播下释放红利的希望。实践证明,把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需要革除掉急功近利的思想,转而在深耕细作上狠下功夫。要知道,在一定程度上政策是宏观的,而各地却存在明显的实际差异,这就要在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精准施策。如此,方能吃透用活政策。
“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在这方面,浙江的做法无疑为各地提供了参照蓝本。毋庸置疑,制定出政策,更要落实好政策,这既是责任的体现,也是发展的需要。所以,确保政策不“悬空”,并让政策惠及更多群众,是各地需要做好的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