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结束了,铁路旅客“买短乘长”的话题还在讨论之中。针对五一假期中,因部分旅客“买短乘长”导致两趟列车超员,正常购票乘客无法上车的现象,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改进假日运输服务工作,并商有关部门增加诚信记录内容。
“买短乘长”的现象多年来一直存在,并且是铁路方面和乘客共同默许的一种正常的乘车规则。因为《铁路旅客运输规程》明确规定,旅客在车票到站前要求越过到站继续乘车时,在有运输能力的情况下列车应予以办理,核收越站区间的票价和手续费。问题在于,当这一人性化规则,发展到可能影响到正常购票乘客的权益时,它又该如何完善?
就此次事件而言,人们对“买短乘长”现象及其衍生问题的讨论,其实是夹杂了多个层面的议题。一是,那些被耽误的提前购票乘客的权益如何保障?仅全额退票是否公平?二是,利用“买短乘长”逃票的行为该如何防范?三是,“买短乘长”的人性化空间到底该如何控制在合理范畴,不至于影响到正常购票者的权益和列车的运行秩序?
第一个问题已经讨论较多,正如法律人士所言,旅客自购买车票后,事实上就已与铁路部门形成了运输合同关系,因为铁路部门的原因,导致旅客没有按时乘坐火车,铁路方面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对于后两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不能把正常补票的“买短乘长”行为污名化,它有既有规则的“授权”,真正要谴责和治理的是利用这一规则的逃票行为。
自去年以来,多地公安部门都加大了对逃票行为的打击力度,这次中国铁路总公司也回应表示将类似行为纳入诚信记录。此事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还是诞生于绿皮车时代的“买短乘长”规则到了高铁时代,应该如何与时俱进?
事实上,因为部分乘客“买短乘长”导致正常购票乘客无法上车,一般都发生在“五一”“十一”这样的出行高峰期。这一方面是因为,越是票源紧张的出行高峰,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也越多;另一方面,绿皮车时代,列车运行基本不受超载影响,但高铁时代,列车超载可能造成车辆本身可能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导致正常购票乘客无法上车。由此可见,是特定时期的乘客数量增多和高铁对运输秩序的要求提升这两大因素叠加,共同放大了“买短乘长”这一人性化规则的“漏洞”。
在讨论“买短乘长”时,很多人可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限定条件,那就是可补票越站乘车是要在列车“有运输能力的情况下”。列车是否有运输能力,显然无法靠乘客判断,铁路方面提前进行运力和旅客数量的预判,才是关键。按理说,在大数据时代,这样的预判,基于往常的客流情况,以及具体售票数据,并不难实现。这就回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高铁时代铁路方面的硬件水平提升了,但是像客流预判乃至列车的调度效率是否同步提升了?要继续提升铁路服务水平,就应该着重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
最新消息称,中国铁路总公司已要求下属的多个分公司从5月5日起执行动车组列车禁止延长补票新规定。这种一刀切禁止或可能省掉很多管理上的麻烦,但也压缩了铁路服务中的人性化一面。更合理的做法,应是借助技术手段,加强特殊时期的运力监控,像一些乘客建议,在公共假期这种出行高峰可考虑叫停延长补票,就值得探索。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破解“买短乘长”被滥用的难题,钥匙还是在铁路部门手中。(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