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络刷屏的“南京应用技术学校学籍风波”,因“南京发布”7日晚间的最新通报出现转折。通报证实该校涉嫌违规招生和办学,但也提到两名在微信公号恶意捏造、散布谣言的网民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据该二人交待,他们捏造谣言是为了在网上蹭热点、求打赏牟利,文章发表后已获利3.2万余元。
“女生被学校活活打死”“家长被警察打晕在地”“保安持枪与学生发生冲突”……据微信公号“福建共青团”考证,这些曾让围观者“怒转”的信息,捏造者疑为某个已注销的知名自媒体签约作者。
如此“反转”,让公众再次见识了“网络打赏经济”之乱。网络打赏是网民与内容创作者互动的重要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它将让内容创作者的劳动得到认可,进而促进优质内容的生产。20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微信用户打赏比例高达59%,有14.3%的自媒体收入来自网络打赏;微博、抖音、美篇及各大热门直播平台,也都推出了打赏机制,很多人因此获得丰厚的报酬。
但近些年,有些心术不正之人动了靠造假、打擦边球等“歪手段”获得打赏牟利的歪心思。有人将“骗打赏”当作一种盈利模式,故意“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胡乱编故事、捏造谣言——2016年“罗尔诈捐事件”中,几篇文章的打赏金额高达250万余元;还有人为引诱打赏,在直播中打“软色情”的擦边球,“早孕女孩直播”等乱象层出不穷。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谣言原本就比辟谣信息更易于传播,进入“后真相时代”,要想消除谣言的负面影响更是难上加难。“南京应用技术学校学籍风波”再次表明,一些人为获得打赏而不择手段,肆意煽动社会情绪,捏造耸人听闻的谣言,既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撕裂社会信任,也会让网络空间变得乌烟瘴气。
面对各种“求打赏”行为,呼吁网民保持理性判断很重要。但是,在网络用户低龄化的当下,各个网络平台对打赏行为也负有重要的引导责任。大数据时代,要想发现可疑的打赏行为并非难事。如果为了所谓的人气、活跃度,对不合规、违反公序良俗的“求打赏”行为视而不见,最终将在社会上形成消极示范,让年轻人误入歧途。(新华社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