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可以在网络上购买虚假病历,并在水滴筹平台通过筹款的初步审核。水滴筹回应表示,作为“救急难”的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水滴筹借助熟人社交网络验证,在筹款的整个过程进行风险控制。记者验证发现,在微博等平台不少用户公开售卖诊断证明、住院记录、病历本、B超报告单、CT片子等病历资料,花费150元即可购买一份“诊断证明”,并且“可以开任何病情”。(5月8日《北京青年报》)
对于别人的困难,应该捐钱给予帮助,但如果对方信息虚假,一旦上当受骗,以后恐怕很难再信任,从现实来看,网络众筹多次引起争议,也存在爱心被钻空子现象。网络众筹如何确保“爱心”不被钻空子?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让网络众筹走得更远。
当下,“病情”可以虚构,病历本可以“购买”,通过虚假的病历如果可以通过网络众筹,那么骗子就可以骗到钱,这是网络众筹绝对不允许发生的,哪怕只发生一例,也足以让爱心受伤到伤害,会影响到网络众筹的公信力。
如何才能让网络众筹的“爱心”不被钻孔子?其一,要让求助者承担法律责任。求助者的求助信息必须保证真实可靠,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虚构。一旦被查实,则应该被追究法律责任。这能够有效防止求助者通过虚构信息进行欺骗。现在要求网络平台在界面的明显位置告知公众诸如:该求助信息不属于慈善公开募捐,真实性由信息发布者负责等字样。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其二,网络平台的审核要更完善。网络平台需要提高审核能力,但不管多强的审核能力,恐怕也无法杜绝虚假信息过关,毕竟一方面求助者多,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人员有限,能力有限,力量有限,不太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因此,需要借助网络监督验证;比如德云社演员众筹百万的事情就是信息公开之后公众监督的结果;其三,更重要的是,网络平台对资金使用的监督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比如直接支付到医院,并要求医院提供发票等。同时设置“后悔权”,即在筹款人信息不真实时,保留追溯的权利;其四,需要职能部门的鼎力相助,网络平台在信息分析以及信息掌握方面还存在欠缺,职能部门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事关救命问题,也事关公信力问题,网络众筹的各项工作均要做实做细,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但由求助者的复杂性以及信息判定的实际困难,如果稍不小心,可能会出现虚假骗钱现象。众筹平台如果失去公众的信任,最终损害的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利益,使得他们失去一个救助的渠道。
网络众筹对求助者的虚假信息要“零容忍”,但仅有决心是不够的,需要完善相关机制,筑起从预防到事后追究的关口,确保每一个步骤都没有同“孔子”可钻,要堵住每一个漏洞,借助民众的力量,确保每一笔爱心捐款都用最需要的人身上,而不是被骗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