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固化”是一种负向的老年发展
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笔者发现了老年发展的一个规律性现象,这就是“老年固化”。随着个体的老化,“老年固化”呈现为一个基本规律,是生活模式化所积累的一种惯性力量,也是心理老化的重要症候。“老年固化”指的是长期个性化的生活和模式化行为,导致心理上的一种路径依赖和强大惯性。人到老年往往固守于一些习惯,老年固化导致老年人与生活环境的互动表现出独有的“自我模式”。
在长期的生活中,老年人逐渐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思维特性,这些都具有强大的惯性和内在的力量,导致老年人适宜于在“熟悉环境”里生活,难以适应“陌生环境”的变化。老年固化理论告诉我们,随着老年人退出社会舞台,随着空巢失能困守孤城,老年的生活——行为——心理越来越固化,这是一种静默的力量、顽固的力量和保守的力量。不能说这种力量是好还是坏,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年人的行动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下降了。
在老年人的固化和适应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要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就要在老年人的固化和适应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首先,要提高老年人的包容度和适应力。“老年开放”和“老年包容”非常重要。“老年开放”是指要乐于接触新事物,例如尝试一些新的生活方式,交往更新的朋友,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发自身的潜能,等等。“老年包容”是指胸怀广大,量大福大,实现的是“大老年”的境界。知识型老人、进取型老人、包容型老人容易摆脱“老年固化”的束缚。
其次,必须承认老年固化的事实和力量,因此环境建设要善于适应老年人的固化特点,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老为上”。适老顺老,顺者为孝,包含着很深的智慧,这是孝的本意。环境变化和老年固化产生了对峙,甚至严重的冲突。老年固化导致老年人拒绝对变化的包容。对于深处“老年固化”的老年人来说,他生活在固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中,必然拒绝变化,哪怕动了家具的位置,他也会不高兴。我们也许找到了开启理解老年与环境之间冲突和调适的一把“钥匙”。
老年固化和环境变化是一对矛盾。一方面,老年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者帮助老人适应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环境要适应老年的固化,这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老年固化理论”告诉我们,迁徙移动的老年人最好生活在过去环境比较同质性强、似曾相识的新环境中,机构养老的“住房建设”不仅要在功能上宜老适老,而且在环境氛围中要体现家居特色,有自己家的感觉和自由舒畅。最好的感觉是还是这个家,其次的感觉是换了一个家,最差的感觉是不是一个家。这大概就是国外“去机构化”理念的本土化表达了。
发现了解了“老年固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力量,才能换位思考,做到适老为上
老年固化的现象和规律,对于我们提高养老品质具有实质性的帮助。例如,去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如果是被送进去的,那么他就一定有一个心理适应期,因为制式化的养老有一个管理的要求,这种集中供养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是对老年人自由行为、固化行为和个性行为的一种约束。从抗拒到服从,有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另外,为了实现两代人的互相照应,强迫性地要求老年人到国外去定居,或者农村留守老人进城和成年子女合住,对老年适应力都会带来挑战,从而给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今后居家养老会出现社区化的倾向,同时机构养老会出现居家化的趋势,养老环境的建设要适应老年人已经固化和内化的那部分。只有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中,老年人才能感受到身心的自由,“老年自由”是老年幸福的重要表现,但只有在自己非常熟悉和可以掌控的环境中才能实现自我和完成老化——快乐老去,尊严告别。显然,只有了解了“老年固化”是老年期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力量,才能换位思考,对老年人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做到适老为上。
(作者为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