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创新学的构建有助于系统地研究历史上各国的创新行为,并找到目前中国在各个领域与最高创新水平之间的差距。通过“国家创新研究院”“国家创新学院”以及创新学科在综合性大学的开设等一系列国家规划和支持的行为,可以为中国的大规模系统创新提供重要支持。同时,通过创新学的构建,中国也可以在世界范围的话语竞争中赢得新的地位和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的战略性价值,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笔者认为,创新学的构建有助于系统地研究历史上各国的创新行为,并找到目前中国在各个领域与最高创新水平之间的差距。通过“国家创新研究院”“国家创新学院”以及创新学科在综合性大学的开设等一系列国家规划和支持的行为,可以为中国的大规模系统创新提供重要支持。同时,通过创新学的构建,中国也可以在世界范围的话语竞争中赢得新的地位和主动权。
研究创新的本质和规律
创新学由如下几项内容构成:
第一,创新的定义和学科范围。简言之,创新就是要实现具有某种功能性的与众不同的活动和行为。创新不限于科技创新,还可以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领域充分展开。科技创新仅仅是自然科学创新中偏重应用的一部分。多数创新都建立在跨学科的知识启发之上。
第二,人类社会的创新史。要研究世界历史上各个领域的创新案例及其发生背景。要研究创新内容之间的相互支撑和相互激发。人类社会所有的创新活动,包括科技、社会和人文各个领域的创新,都应成为创新史研究的内容。
第三,政府对创新活动的规划和保障。要研究政府如何进行创新的整体规划以及如何为创新提供必要的资源聚集、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政策扶持。
第四,知识产权对于目前创新的战略性意义。之前我们采取赶超策略,可以绕过知识产权去推动技术进步,而现在如果我们要激发创新,就要采取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以激励创新者的创新行为。当然,知识产权的保护要适度。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也不利于创新活动。
第五,各个产业的全球领先地图。把各个产业中全球最领先的技术、机构和人才都了解清楚,并绘制出可视性地图,逐个了解中国在这些技术中的位置。同时,要研究这些技术之间的产业链关系。通过国家主导的系统规划,逐个攻破,并力图走到世界前列,再引领世界潮流。
第六,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创新并不是忽视传统,而是要重新理解和解读传统,并超越传统。一些创新活动可以从传统中汲取灵感。譬如,医学进步可以从中医学中汲取灵感。王振义院士和陈竺院士将传统中药砒霜与西药结合起
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毒攻毒,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学科构建当循序渐进
整体来看,创新学科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逐步推进。这里可以分三步走:
———在1至2年内,在中国改革的最前沿———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中设立“国家创新研究院”,从全国或上海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抽调各学科的精英支持该院的建设。系统研究创
新学科的相关问题,并形成创新学科的系统知识体系。研究院要成为国内系统创新的协调机构。通过组织跨学科的学术会议,相互激发不同学科的创新灵感。
———在2至3年内,在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设立“国家创新学院”,开设并招收创新学的本科专业。学院采用自主招生,不分文理科,采用文理交叉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创新性设计为主。本科专业的第1年系统学习创新相关知识和理论,第2年进行低阶创新,在如下内容中自 由选择4至5件来完成:海报、PPT、古体诗、现代诗、简易歌曲、调查问卷、工业产品等创意活动。第3年至第4年完成高阶创新,在如下内容中选择2至3件来完成:组曲、社会调查、科学研究设计、工业产品组合、学术会议组织、大型展览、应用性发明、科学研究发现、城市空间设计、指标体系、科幻小说等创意。创意完成后,通过院学术委员的评审才可毕业。院学术委员会由自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科学家、风险投资家等组成。好的创新作品和创新人才毕业后,可以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直接进入产业。
———在4至6年内,在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创新学学科本科专业,并逐步完善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学科培养机制。可以把在“国家创新学院”中试验成熟的专业培养模式向综合性大学推广。也可以把创新学设计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高阶培训。允许企业高管或高级技术人员进行创新专业的非定期学习,以帮助这些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产生创新行为。
国外并没有将创新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但在学科建设方面,并不是只有西方有的学科,中国才可以发展和建设。管理学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国外并没有单独的管理学学科。各种类型的管理都是其所属内容的子学科。譬如,行政管理(或公共管理)是政治学的子学科,工商管理(或经济管理)是经济学的子学科,教育管理是教育学的子学科。而中国的经验就是把这些子学科从各个母学科中抽离出来,组建了系统和完整的管理学学科。这种学科创新实际上对中国近20年的管理创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学科创新也在构建中国的知识话语权。
目前,我们需要把管理学发展的经验延伸适用到创新学的构建上。这种学科创新既可以为中国的系统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也是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