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人才与创新的关系,这为我们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创新驱动发展最为有效的做法之一就是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 把握当前国际人才竞争新趋势
人才是创新实践的主体和主导者,也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关键。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为了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占据竞争优势,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实施新的人才战略,策划出台重要人才措施和制度,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他国创新人才的吸引留置力度。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正在拉开序幕。主要体现在:典型的移民国家不断调整移民政策,越来越突出吸引人才战略。比如,美国参议院通过《移民改革法案》,提出取消科技、工程等领域人才移民配额,获得博士学位的外国人取得绿卡可以不受数额限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而非移民国家也开始推出吸引人才的移民政策。比如,英国从2011年起就推出“杰出人才签证”网罗国际级领军人才;德国2012年通过授权法案,正式开始向非欧盟国家的专业技术人才发放“欧盟蓝卡”。通过多样化的奖学金政策、高校国际化战略等举措吸引留学生是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又一举措。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国会、社会团体或企业等纷纷出资,每年对外国留学生的投入高达25亿美元。平台政策也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一项政策举措。美国、欧洲等通过发起世界级大科学项目,汇集世界各国科学家,攻克人类科研难关。韩国已与美国、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进行国际联合研究项目并设立海外合作中心,借此实现吸引、利用高端人才的目的。由此可见,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角逐的决定性力量,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优势。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在世界各国人才争夺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人才。面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严峻的国际人才竞争形势,我们必须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统领,采取更加有力的人才举措,制定更具有优势的人才政策,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才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
? 关键是要创新人才体制机制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时代,人才与科技实力日益成为大国角逐的决定性力量。无论是历史的教训,还是现实的趋势,都昭示我们,唯有抢占人才竞争的制高点,才能立于产业和科技革命的不败之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和科技事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与全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究其根本,就在于我国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匮乏。可以说,我国科技队伍的主要问题是水平和结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回望30多年前,深圳率先破冰急行,创立的体制机制优势引得“孔雀东南飞”,集聚了大批创新人才。实践表明,改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才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培养、使用、吸引人才?这需要我们既充分运用好、发挥好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也要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吸引国际人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关键是要创新人才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积极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积极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通过项目带动等形式,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
二是创新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广纳四方英贤、引进人才是解决高层次和短缺人才问题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也是人才竞争中各国普遍采用的最经济、最有效的一项措施。《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明确“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方式,健全工作和服务平台,扩大人才对外交流”。要制定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采用多种人才引进方式,广泛吸引海外人才尤其是引进海外科技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的方式则要讲究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调入式、聘用式、邀请式、借调式、租用式、兼职式及合作式(如技术入股、资金入股、双向交流、合作研究)等引进高层次人才。
三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要打通人才评价、使用、流动、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强化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比例,积极为人才提供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工作环境。同时要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要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人才管理部门减政放权。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构建管理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要着眼于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让科技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
? 营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
良禽择木而栖。人才的成长、才干的施展需要良好的环境。目前,我国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还需加快推进。因此,进一步营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当务之急是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真正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
一要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创新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创新充满了艰难和风险,创新文化的一个核心就是敢为人先、宽容失败。所以要大力培育中国特色创新文化,加强各类媒体对创新的宣传力度,报道创新创业先进事迹,树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倡导崇尚创新、勇于探索、创业致富的价值取向,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文化,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肥沃的土壤。
二要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探索,勇于批判、开拓创新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科学精神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推进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与普及,进而体会、探究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背后所蕴含的核心理念和基本价值,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各类科研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重塑科学公信力,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要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鼓励学术争鸣,提倡敢于发明和创造的学术自由,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引导科技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
此外,加强创新服务,提供创新创业沃土,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要建立要素集成的创业创新一条龙服务平台,使创新创业人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核心环节。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秦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