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沿线国家和地区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深化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早期成果。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其进展事关“一带一路”建设全局。
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国已开通中欧班列共计39条,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非欧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正在逐步形成。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节奏也进一步提速。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30日,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签署建设的重大能源项目多达40项,涉及1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使资源要素流通更加顺畅、资源要素利用更加集约,有利于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当前,继续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仍是“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以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大桥、高铁、港口、电厂、通讯设施等)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以说是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建设一条极为重要成功经验的国际运用。以中国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广深高速公路为例,公路建成后周边陆续出现了大批工厂、企业乃至新城镇,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当年,公路是以“建造—营运—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简称 BOT)的模式建成的,其历年累计的通行费收入,如今已远远超过当年投入的资金。这启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从长远发展目标出发,并非一定要建于人口密集地区,也可以根据发展趋势,在一些目前看来偏远或人口较稀少的地方建设交通网络。
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帮助当地把各种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市场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东南亚、南亚乃至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希望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放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逐年增加。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量很大,动辄以百亿元计,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思路来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瓶颈问题。当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运营,能为此提供融资支持,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普遍欢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除了银行贷款,有的也可以考虑采取BOT等投资模式。
从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来看,欧美国家起步较早。美国的大型基础设施如公路、大桥、大坝、港口等,大多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建成,欧洲则更早。这些基础设施中的大部分特别是钢筋混凝土建筑,设计寿命约为50年左右。换句话说,欧美国家的许多基础设施如今已老化了,需要不断进行维修保养,最终需要重建。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说要重建美国的基础设施,借此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发展,一个依据就在于此。再看我国的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起步比欧美国家晚。但起步晚也有起步晚的好处,一方面可以汲取别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又可以用上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和施工设备。近年来,中国工程建设项目较多,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在技术上不断有创新和突破。当前,中国工程建设经验和施工技术已在许多方面走到世界的最前列,工程造价也极具竞争力。中国应利用自己的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出更大贡献,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