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8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将举行第七次代表大会。这是时隔7年后,上海市社联承前启后的一次重要会议。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社会科学学术性群众团体之一,上海市社联已成为党和政府与社科工作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智囊团、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普及宣传社科知识的重要平台,是繁荣发展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在上海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转型的进程中,如何发挥学术社团管理的枢纽作用,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着怎样的光荣使命? 为此,本报编发专版,刊登上海市社联部分学会会长的文章,回顾各学会走过的历程,总结各学科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展望新时期社科理论的发展方向。
学术团体必须坚持在实践和理论创新中发展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 杨洁勉
七年来,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以下简称“学会”) 在上海市社联的指导和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实践参与、学术探索和大众推介等方面深化和拓展工作,在思想、学术和理论创新中不断进步和发展。
国际关系和外交具有高度的政治属性,并且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上海国关学界处于对外交往的前沿,不断与国外各种理论和思潮互动,因此特别需要提高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性。学会坚持组织会员学习国家外交的大政方针,努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日新月异的国际问题。学会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有关文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并且将其融化于会员各自的教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之中,呈现出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丰富活跃的学术氛围。
国际关系和外交兼有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双重性。学会根据这一特点,坚持实践的基础性和原本性,在丰富多彩的中国外交实践中进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研究,推动了实践和理论的双向互动。学会积极创造条件和争取机会,组织会员参与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实践活动。七年来,本会许多会员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了亚信上海峰会、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金砖开发银行、联合国2030发展议程和G20杭州峰会等重大外事活动。有的会员参与了现任和前任外国政要访华的接待工作,承担了国家有关领导部门委托的重大外事培训任务,更多的则是参与了重要的学术外交活动和孔子学院等工作。会员们在实践中加深了对中国特色外交的理解,增强了参与外交实践的自觉性。
学会在组织学术活动时,把重点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学会经常性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外交工作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央周边外交会议和外事工作会议的精神。一些会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或中央领导部门关于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重大项目,学会为此积极组织各种配套的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重量级的政界和学界人士来沪讲学,推动高校的中国外交理论课程和硕、博士的培养,举办外交理论体系建设的学术研讨会,从而使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成为上海国关学界理论研究的一大特色。
学会还努力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的智库建设。不少会员来自国家和部市两级的重点科研基地,有的还是国家或地方重点智库的核心成员,他们活跃在国家新型智库建设的第一线。为此,学会经常组织智库工作交流,举办新型智库建设的讲座和讨论会,加强问题导向型的专题研究,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会在上海市社联的支持下,还重点推动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工作,同兄弟学会共同举办专题研讨会,为国家总体外交而资政建言和提供学术支撑。
担负起生产思想和理论的责任和使命
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 桑玉成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5月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之后,我们政治学会倍受鼓舞,曾举行了多次的专题学习研讨活动。上海政治学者普遍感到,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在正确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推动了我国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认识到,当下,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是摆在我们所有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前的更为艰巨的任务,因而,说我们又进入了一个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完全恰如其分。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不仅仅需要有理论和思想的先导,更为重要的是,正是这样的时代,也是能够产生思想和理论的最佳时代。
应该说,时代的特征决定了我们需要有思想和理论,但是说“能够产生思想和理论”,那也必须有思想和理论工作者的勇于担当和积极作为。
整个的改革开放的过程,既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政治上层建筑不断适应并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过程。面对当下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政治学研究的议题不仅不是减少了,而且应该是更多了。譬如说,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目标,如何培育清正廉洁高效稳定的政治生态,如何以政治发展的实际进程来解决不同层面的政治问题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生活的需要。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对包括政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因而也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人们也注意到,仅仅有良好的契机还不足以带来社会科学的实际上的繁荣和发展,社会的大变革仅仅为思想和理论的产生乃至繁荣提供了条件,而真正能够形成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的,既要有一定的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要有广大的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也要有能够促使社会科学之知识生产的学术环境。因为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其实质性的表征便是出思想出理论,而思想和理论的创新只有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下才能实现,才能激发人们去思想、去创新,也才能使真理在不断与谬误的斗争中更加地成为真理,同时也才能使谬误在与真理的不断斗争中逐步地遭至淘汰。
在某种意义上说,政治学者的任务,正是致力于做生产知识、生产思想、生产理论的工作。而这样的知识、思想和理论,当有助于国家政治发展之目标的实现,有助于社会良善政治生活的建构。这样的责任和使命与经济学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映成趣。
领导科学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
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会长 奚洁人
中国的领导科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伴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应运而生。这意味着上海这座中国近代率先向世界开放的东方大都市,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又一次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姿态,成为中国领导科学的发祥地。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作为从事领导科学研究的专业学术团体,理应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担当起应有的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
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现有个人会员近400人 (包含了从事专业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在领导岗位任职的实际工作者),团体会员单位20多个,下属十个专业委员会,在全国首创成立了“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跨界领导力研究中心”等四个研究中心。学会倡导和坚持为提高基层组织和基层领导的领导力服务,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领导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服务,为会员的学习、工作和成长服务的“三服务”方针,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办会特色,被市社联评为优秀学会。
领导科学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学术创新和学科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准学术创新的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努力探索、创造中国特色领导科学理论发展的生长点和创新点。学会先后组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力”、“中国梦与领导学新视野”等研讨会,编写出版了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哲学》。配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了“世博后与城市领导力创新”论坛等。
领导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科学。学会突出问题导向,关注实践前沿问题,深入基层和实践第一线,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激活学术创新的思想源头。既重视领导经验的理论研究,又促进领导科学理论的普及传播。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各类组织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不仅形成了一支思想活跃的理论工作者队伍,还形成了一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领导工作第一线的热心理论研究的学者型基层领导者队伍,两支队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领导科学学会,我们既关注国际领导学发展的学术前沿和动态,也自觉地将中国领导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向国际同行展示,促进双向交流。
展望未来,领导科学的学科发展和研究态势,正在出现种种新的镜像,需要我们有高度的学术敏锐性,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一是更加重视领导思想历史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为现实提供思想智慧,为传统注入新的生命力;二是在领导力研究中更加关注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新的问题和新媒体等新领导工具研究;三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加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国际领导力研究。总之,我们将努力为领导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领导科学学科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学科发展的中国特色来自改革开放
上海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张幼文
世界经济学科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特别迅速的一门学科,呈现了显著的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确立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为借鉴各国的发展经验,世界经济学科首先致力于国别经济研究,包括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在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认识政府怎样调控宏观经济等方面,世界经济研究取得了广泛的成果。今天中国已经娴熟地运用着各种市场经济的宏观政策工具,同时并没有放弃国有经济和政府决策,从而在经济体制与宏观调控上形成了中国特色。
探索开放型发展道路是世界经济研究的最大主题。世界经济研究在理论上的突破始于对比较优势论的重新认识。世界经济研究证明了一国发挥比较优势就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为开放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进而我国的世界经济研究又从研究西方要素禀赋论得出,中国的开放型发展在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充裕的禀赋优势,使开放战略的起步找到了定位。在此同时,中国的开放又没有简单地在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这两种传统模式中选择,这两种模式基本上是上世纪后半期全球化大发展之前的发展模式。中国对外开放选择的是显著反映全球化特点、利用全球化机遇的道路,这与我国的世界经济研究也是分不开的。中国对外开放模式的特征不是纯粹利用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是特别注重引进国际直接投资,包括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以此创造更有效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的条件。因此,中国的外贸发展模式是与外资的引进密切联系的,是一种全球化时代的外贸发展模式,是一种国际价值链分工。30多年来,我国世界经济研究始终围绕经济全球化特点与走向,国际投资的特点与趋势,价值链分工中的收益分配等,从战略环境到政策选择,形成了明确的学科重点,与西方的学科重点形成了明显的区别。
如果说前30年是中国开放型发展的第一次创新的话,那么今天国家正在推进的将是开放型发展的第二次创新,这里需要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发展更深入研究。我国的世界经济学科正是聚焦在下述这些主题上,将继续展现学科发展的中国特色。
一是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如何通过对外投资提升中国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实现技术进步,带动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全面推进,使中国与沿线国家形成全面广泛的合作。
二是实现外贸转型升级与引进外资新发展。周边国家的竞争与国内投资环境的变化,包括提升外资水平的要求,都对如何更高水平地引进外资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应如何积极维护和推动其发展,并且在全球化的制度建设和收益协调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应如何借助人民币国际化获得新的有利发展条件,如何承担作为国际货币的大国责任,已成为开放型发展的新课题。
五是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中国已经从最初的政策性开放转向了今天的体制性开放新阶段,核心任务不再是设计和强化对外贸外资的优惠政策,而是营造更透明、规范、高效的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从而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自贸区试验正是为了这一目标。
围绕上述这些主题的战略探索与政策建议,是我国世界经济学科的当今主题,这些研究也将使学科发展的中国特色更为明显。
通过阐释历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 熊月之
上海市历史学会前身是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成立于1952年,1958年更名为上海市历史学会。在6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特别是1978年恢复活动后,学会形成了通过梳理、研究与阐释历史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特点。
每次举行年会,通常都会邀请相关学者介绍当年史学界若干领域的新成果、新方法、新动态。学会还与有关研究机构合作举办过多次讨论史学前沿课题的会议。2011年举办了“新知识·新学科·新职业”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50余名学者与会,集中讨论近代以来出现的新知识、新学科、新职业。2013年举办“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集中讨论中国基督教史的汉语文献,近百位学者参加。2015年举办“声音记录下的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的50位学者与会,这是国内学界首次举办以“声音的社会史”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年,本学会与上海社科院联合举办“中国梦与中华复兴之路”年会历史学科专场,向全市市民开放,多位学者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悠久性、独特性及其近现代演变角度,论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性意义。2014年,本学会召开“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讲话,研究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经验与教训”学术座谈会,邀请专家解读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与内涵,并结合中国历史为青年学者讲述中国传统的治国理政经验与教训。在市社联领导下,本学会与炎黄文化研究会、哲学学会、伦理学会等兄弟学会,多次合作举办有关中国文化与价值观系列研讨会,主题有“上海城市精神和中国梦”(2013)、“中华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2015)。此类会议,多学科交叉,各展所长,相互启发,相得益彰,效果甚好。
上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相当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宣传和普及上海历史文化是本学会重要职责。本学会先后举办“上海:从开埠到开放 (1843-2013)”学术研讨会、“纪念上海筑城460周年”学术研讨会、“商船会馆建立3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与“沙船发展历史文物文献展”。为了适应上海地方史研究的需要,本学会还与本市相关区县或高校等单位合作举办了关于上海名人史量才、穆藕初、钮永建等人的研讨会。
历史学是格外注重学术传统的学科。本会组织编辑出版了 《沪上史学名家印象记》,记述上海已故历史学家的学术贡献、生平事迹。对于已经退出教学或研究一线工作、对历史学仍有浓厚兴趣的学者,本会经常组织以他们为主体的学术活动,为他们退休以后出版的新作举行座谈会。针对本市高校与研究单位青年史学工作者较多的特点,本会为他们专门组织青年研究者论坛与青年中学教师培养两项工作。青年论坛由学会主办,由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上海大学和上海社科院的历史系所轮流承办,旨在促进青年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联系,加深沟通了解,提升其学术水平,自2012年以来已举办了五届,分别以近世中国、中国和世界、跨越东西方、国家与地方、文明变迁等为关键词。青年中学教师培养工作,由本学会组织上海各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深学者,为高中青年历史教师讲授学界前沿问题,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形成名教授与准名师的零距离对话。
在市社联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会员的共同努力下,本学会近几年每年都获得市社联的“优秀组织奖”,并获得2012-2014年度“优秀学会”的光荣称号。
为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而努力
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 陆晓禾
上海市伦理学会秉承坚持真理的责任担当和科学精神,积极回应时代的要求,高扬社会的精神价值伦理价值。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探索和研究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主动参与和推动中华民族和文化复兴的强国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伦理学术方面,深入研究和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和普及活动。
前不久,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发展工程意见》,我们也看到,由于历史原因,传统文化的学养不足,是目前几代学人的短板。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伦理,因此,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参与到这个伟大的工程中去,对我们伦理学者来说,更具有压力和挑战。我们伦理学会、伦理学者应该如何积极主动看待这个压力和挑战? 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认真考虑和回答的重要问题。朱贻庭教授和赵修义教授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并提供了他们的思考和回应:既要补短板 (下实在功夫从经典从生活世界来增加学养) 又要从国际格局和中国思想史的演进去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努力建设有中国话语系统为范畴构架的当代中国伦理学。我个人这里再补充一点,就是我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弄清马克思主义、现代文明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关系。
五四时期被认为是来自西方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今天已经从我们自己的经济基础中产生出来了并被吸收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那么它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在全球化和人类命运体意识和联系加强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已经并还将跨出国界,那么中国话语系统如何为不同文化的世界所理解或共识呢? 《意见》 已经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做了全面部署,我们学会期望在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领导下,团结上海的伦理学者,积极投入到这场伟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工程中去,脚踏实地,深入研究,为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而贡献我们的力量。